财经媒体的竞争更在于争夺金融信息市场主导权 从世界范围看,财经传媒集团的竞争焦点是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主导权,它既反映在一系列重要并购上,也反映在一些新的金融信息提供者参与到竞争中来。这样的竞争还会对财经媒体的竞争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1.信息流与金融信息市场 人们在讨论财经媒体时,常常只是讨论纸质财经媒体,或是包括一些财经频道和节目。这更多是从公众接触度的角度习惯地选择分析对象。事实上,更有影响的财经媒体是金融信息市场的信息提供者。 在金融信息服务市场,通过在线数据库为专业投资者提供服务,是金融信息服务提供者或内容供应商所采用的主要传播形式。这种在线数据库同时是一种基于数据库的网上交易平台。彭博、汤姆森路透集团的服务对象是" 客户" ,是商业机构、企业组织以及专业的投资人士;所提供的被视为是财经信息;一般财经媒体提供的被视为是财经新闻,服务对象是" 受众" ,即整个社会大众,包括商业机构、企业组织,也包括所有有需求或兴趣的个体。但这两种财经内容提供者正在殊途同归地走向有共同特征的新发展模式。汤姆森路透集团的合并、新闻集团并购道琼斯集团,更显示出信息全球流动时代掌握金融信息市场主导权的重要性和竞争程度。 金融信息服务提供者与普通信息提供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能够通过在线数据库或称综合信息系统,不间断地提供所获得的最新资讯和分析,所形成的信息流更新迅速,丰富多样,指向清晰。相比之下,一般财经媒体所提供的,则只能称是信息组合。从打造信息组合到打造信息流,不仅仅是工具与产品形态的变化,更是信息观和价值挖掘方式的变化。信息流对人的影响,也远远大于信息组合对人的影响。彭博、汤姆森路透集团就是通过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信息流产品,获得了远远高于一般财经媒体的收益,并通过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所形成的技术和市场壁垒,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 垄断" 优势。人们一旦使用这种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就会形成习惯性依赖。因此,可以说,这样的信息服务,更成为能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稀缺资源。而市场之所以能够接受其高价格,显然包括对其使用价值的认同。因此可以说,在线服务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着财经信息市场的运行规则和格局。
2.两个并购的核心在争夺金融信息市场主导权 财经媒体的发展取向如何?总的来看,在未来,一定是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特别是在线数据库。谁能够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谁就能在未来中国的财经媒体市场,乃至世界财经媒体市场有更大作为。 人们已经关注到两个重要的并购。2007年 5月 1日,新闻集团提出以 5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道琼斯;5 月 8日,汤姆森集团以 88.7 亿英镑报价提出并购路透集团。这两起并购案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信息,集中到一点,可以说,两个影响深远的并购的核心,是争夺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主导权。 已经拥有报纸、电视等等诸多传媒形态的新闻集团,为什么要并购道琼斯集团?不能仅仅解释为是为获取财经信息和分析资源,是为 FOX财经频道提供支持,不仅仅是为了道琼斯集团这样一笔资产,更重要的是进入高端金融信息服务领域。一般公众可以不必过多关注金融信息市场,但对财经媒体的从业者而言,关注并研究其动向,应当是必修课。在线数据库,或者基于互联网的综合信息系统,是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形态之一。 综合信息系统不仅是信息传输工具,已经是对世界政治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平台和重要力量。在综合信息系统的内容处理和运作方式,实际上会传导到其它财经媒体中来。许多财经媒体也依赖国内外这类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日常报道和深度分析。数据库本来就是财经媒体的重要资源和支撑。谁能够在运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传媒工具的同时,能够有效运用在线数据库,谁就能够在财经媒体竞争中握有更多优势。也因此,金融信息市场主导权的竞争就成为财经媒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别是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排名第二的路透集团和排名第三的汤姆森集团实现合并,就可以在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拥有更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汤姆森与路透的合并,可以说是一个双赢局面,造就了一个在电子信息服务、金融交易服务和新闻传媒领域全球领先的传媒集团。这两个并购是另一启示,是一个传媒集团如果没有财经信息提供能力,就缺少核心竞争力。今后,财经媒体会成为大型传媒集团不可或缺的资产配置,综合信息系统会成为传媒集团和财经媒体更为重视并投资的传媒产品。从目前中国财经信息市场需求看,相对于汤姆森路透、彭博和 Reed Elsevier这样的财经信息市场领先者来说,小型专业的综合信息系统有足够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已经发展起有竞争力的使用综合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商。其中之一是万得资讯。它的特长是通过深层分析,从数据中挖掘更有价值的数据,从资讯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它最初同一些财经媒体合作,免费提供终端,媒体可以免费使用其资讯。几年后,这些财经媒体发现,已经习惯运用这个综合信息系统作为辅助报道手段。使用这样的资讯,报纸的分析更有说服力。可以说,在财经媒体领域,人们对于这种小型的专业信息系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财经媒体不把这种专业信息服务商视为重要的竞争者。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这种信息服务的需求却一年比一年旺盛。这样的反差,会给财经媒体带来更多的竞争者。

[文件下载][财经媒体加强了企业抢占金融市场的主导权.docx]


[文档编号][BPS-14570-ITEMTYPE-10012-14570]
从1985年发行第一张股票开始,迄今为止我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且发展迅速,到现在已有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数百家证券公司以及近亿规模的投资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领域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带动了学术界对金融市场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开始认识到分析股市和预测市场趋势的重要性。研究股市的变化规律不仅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投资参考,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股市的变化通常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环境、交易策略、公司经营状况等,投资者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这些信息,进而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或行为。实际上,所有与财经相关的信息可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而对股价的波动造成影响。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表明,新闻对股价波动是有影响的。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实时性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简便快速。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是逐渐成为了传播新闻媒体的主流载体。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类财经网站、论坛等高效快捷地接收到与股市行情相关的政策、行业及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而这些信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通过分析这些互联网信息与股价变化规律的相关性,不仅对于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而言有积极作用,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正是如何对互联网财经新闻、论坛内容等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以更准确地预测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从1985年发行第一张股票开始,迄今为止我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且发展迅速,到现在已有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数百家证券公司以及近亿规模的投资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领域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带动了学术界对金融市场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开始认识到分析股市和预测市场趋势的重要性。研究股市的变化规律不仅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投资参考,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股市的变化通常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环境、交易策略、公司经营状况等,投资者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这些信息,进而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或行为。实际上,所有与财经相关的信息可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而对股价的波动造成影响。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表明,新闻对股价波动是有影响的。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实时性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简便快速。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是逐渐成为了传播新闻媒体的主流载体。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类财经网站、论坛等高效快捷地接收到与股市行情相关的政策、行业及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而这些信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通过分析这些互联网信息与股价变化规律的相关性,不仅对于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而言有积极作用,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正是如何对互联网财经新闻、论坛内容等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以更准确地预测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股市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对股市变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是学术界和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比起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新闻的情感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财经新闻与中国股市的关系,对这一类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此外,需要先对非结构化的文本进行处理,再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探究财经新闻与中国股市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帮助投资者明确财经新闻与股市之间的关系,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研究结果也可辅助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进行决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据结构,使得研究者们不断改变研究金融领域问题的方法。迄今为止,依据文本信息对股市变化规律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门领域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本节选取三个方面总结目前已有的部分研究。

媒体关注度有很多衡量指标,比如新闻数量、标题等,这方面的研究是最早出现的。早在1971年,Niederhoffer就对《纽约时报》上发布的重大新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市场指数在新闻发布之后的涨跌情况。他发现在重大新闻发布当天股市的反应最为强烈。他还人工将新闻分为20种预定义的类别,并分析市场对不同类别新闻的反应,结果表明市场对利坏消息有过度反应的趋势。Mitchell等研究了道琼斯公司每天报道的新闻数量与包括交易量和市场收益在内的证券市场活动的总体度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道琼斯的新闻数量与市场活动直接相关,但是新闻公告中的模式并不能解释市场活动的周内效应。
股市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对股市变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是学术界和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比起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新闻的情感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财经新闻与中国股市的关系,对这一类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此外,需要先对非结构化的文本进行处理,再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探究财经新闻与中国股市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帮助投资者明确财经新闻与股市之间的关系,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研究结果也可辅助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进行决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据结构,使得研究者们不断改变研究金融领域问题的方法。迄今为止,依据文本信息对股市变化规律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门领域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本节选取三个方面总结目前已有的部分研究。

媒体关注度有很多衡量指标,比如新闻数量、标题等,这方面的研究是最早出现的。早在1971年,Niederhoffer就对《纽约时报》上发布的重大新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市场指数在新闻发布之后的涨跌情况。他发现在重大新闻发布当天股市的反应最为强烈。他还人工将新闻分为20种预定义的类别,并分析市场对不同类别新闻的反应,结果表明市场对利坏消息有过度反应的趋势。Mitchell等研究了道琼斯公司每天报道的新闻数量与包括交易量和市场收益在内的证券市场活动的总体度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道琼斯的新闻数量与市场活动直接相关,但是新闻公告中的模式并不能解释市场活动的周内效应。
在早期研究新闻与股票之间的关系时,还未涉及到新闻的内容,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应用文本挖掘技术来处理海量的新闻文本,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探究新闻内容对股票的影响。Feldman等将KDD与文本分类范式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KDT的框架结构。KDT是最早出现的文本挖掘模型,之后文本挖掘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变得广泛oAntweiler等【叫以《华尔街日报》的上市公司消息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朴素贝叶斯将其按主题进行分类,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来分析新闻对股票的影响。他们发现股票的平均异常收益率在新闻事件发生前后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市场存在过度反应。而且新闻的发布对异常收益的影响将持续很多天,和有效市场假说并不一致。

Mittermayer构建了一个能在新闻发布后立即预测股票价格趋势的新闻分类和交易系统。这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首先通过应用文本预处理技术从新闻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将新闻分为预定义的类别,最后根据分类的结果构造合适的交易策略。

SchumakerR.P等利用支持向量机并结合不同的文本表示方法如BagofWords、命名实体等建立回归模型来预测新闻发布20分钟后的股票价格,以此来研究新闻对股价的影响。Tang等建议在股价预测中引入时间序列方法,他们将新闻挖掘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来预测日内股价。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高时间序列分析在股价预测中的性能。此外该算法在股价趋势预测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国内也有部分学者使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研究。田大钢等以2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文本挖掘技术挖掘出这些公司年报中和财务绩效指标有关的内容,并根据14个财务绩效指标将公司聚成4类,再对每类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
陈华等基于互联网股市新闻,借助自定义金融词典,采用文本挖掘对个股新闻文本进行分类,并对相应的板块进行分析。赵丽丽等首先借助文本挖掘将新闻内容量化为影响股市波动的因子,然后将量化后的因子作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个自变量,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以研究新闻影响因子和股市波动的关系。孟雪井等以9大财经网站上的文本信息为样本,利用文本挖掘进行财经新闻关键词的提取,构造了反映股市的词频和词项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随机森林挑选出对收益造成影响的主要变量,最后结合百度指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来预测收益率的涨跌,并建立了交易策略。这一研究方法的正确率达到了66.7%。

[文件下载][财经新闻对中国股市的影响.docx]


[文档编号][BPS-14569-ITEMTYPE-10012-1456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并且伴随媒体的发展,媒体行为越来越与金融分不开。媒体对金融宣传的信息由于其高价值性、强政策性和时效性,会形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迅速的金融改革进程中,国际和国内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如何变化,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关注和重视媒体行为并进一步加强规范可以提前规避其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媒体行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影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媒体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表现形式

1.中性报道。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闻联播结束后,第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对事件进行报道,一大批炒房客涌入三县,掀起了一股抢房风潮。房价从三千炒至两万,一夜之间疯狂翻倍,可能引发楼市泡沫破灭的风险。4月2日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对三县全部房产过户进行冻结,至4月5日深夜形成“环雄限购圈”,雄安房价的疯长态势得以遏制。同时,在香港挂牌的雄安概念股出现暴涨,4月17日雄安概念股复牌后部分跌停股票涌现,之后短短三日,前期遭受炒作的雄安概念股呈集体下跌。此类报道屡见不鲜,都是媒体对时事的中性报道,但对重要内容不加以修饰或适当屏蔽,一旦没有做好风险防范就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例如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和基层视察时涉及到的行业、企业都是资本市场十分关注的,一旦各大媒体发布其中细节,不加屏蔽地实时报道出涉及到的行业领域、企业名称甚至是项目内容,就会改变投资者的资本流向,有可能促使某些人的过度投机,引起行业概念股的暴涨暴跌,造成股票市场的畸形发展,引发股票市场风险。

2.偏差报道。2016年5月“空中巴士”惊现,同年8月“巴铁1号”试验车在秦皇岛正式启动,从最初露面,主流媒体均对此项目做大力宣扬,称其是“中国创造的产物”,“让城市更加智慧”,同样的报道色调也不乏中央电视台这样具权威性的媒体。巴铁背后的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借着政府需要资金筹建“PPP工程”为由头面向公众集资。投资者虽质疑其真实性,但是大众媒体关于此项目的关注热度不减,让投资者认为这不至于是假的,于是引发一股投资热潮。然而就在同年11月,华赢凯来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巴铁停止了各地所有项目。事件最终华赢凯来公司非法集资金额达48.86亿元,涉及投资人4万多名。这实际上是金融企业借助于媒体报道“捧红”的以科学面具巧妙掩盖事实的诈骗行为。而此种案例并不是第一起,性质同2015年的e租宝非法集资500多亿事件,同样是面向公众吸引资本,其实质均是一场庞氏骗局。媒体对金融信息不加以筛查甄别而做出有偏差的报道是在为金融诈骗行为铺路,会损害众多投资人的利益,造成严重的金融市场投资风险。

3.关联报道。媒体可以迅速有效地引导公众,报道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内容,从而激发投资者情绪,进行非理性投资使金融市场更具流动性和波动性。企业正是看到了媒体行为的强大杀伤力,于是开始与媒体进行合谋的事例并不少见,一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会有意通过其关联媒体寻求倾斜报道。上市公司的此类新闻关联报道现象已屡见不鲜,而拟上市公司也会通过社交媒体倾向性地发布大量正面信息,在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疯狂“炒作”,于是有了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天价IPO价格。由于媒体可能因为公司等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刻意进行有偏报道,会释放一些正面信息,并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所以在短期内企业的股票价格会有所上涨;更有甚者,某些企业和媒体联合,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非法信息交易、内部买卖、暗箱操作等不法行为,都严重侵害了公众知情权,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媒体专业素养不够。一些媒体心态趋于浮躁,片面追求公众的轰动效应,还会刻意迎合大众口味。尤其是当市场环境恶劣时,媒体往往会利用其左右民众走势的能力,突出其报道内容准确可信。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不够,导致其对新闻本身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对于可能泄露出的金融信息不做甄别和风险预估,不加以解剖和深度挖掘。在我国法律中关于媒体发布信息的制约法律还不健全,一些媒体不以传播事实为准则,丧失了其监督的角色,不站在公众角度,而极力追求自身利益,与企业关联发布有偏信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2.公众金融意识不足。我国大多数公民的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对国家政策法规、金融市场现状、金融产品和金融风险的把握还不足,欠缺金融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这部分人处于被动状态,更易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对资本市场缺乏最基本的判断,一味信任报道内容。由于资本市场常常存在羊群效应,无论投资股票、证券或是房地产,大多数人的从众心理会使自己陷入一种非理性行为之中。一些非法P2P网络平台公司正是瞄准了公众风险意识不足、判断力匮乏这一弱点进行圈钱,导致一系列金融诈骗的发生。

3.信息不对称严重。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威胁着金融秩序的平衡,易于诱发金融风险。因为获取信息需要成本,倘若信息所有者优势过大,信息缺乏者交易成本超出其效益,就会选择放弃交易,市场将会崩溃。股票市场常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诱发逆向选择等现象,极易导致市场基本资源配置功能的丧失。在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让下游投资者无从感知全面金融信息。同样在房地产市场中,未释放信息的累积越多,泡沫崩溃的概率就会越大,直到诱发资本的加速流动,引致最终泡沫的崩溃。

4.金融监管不到位。我国金融监管立法起步迟、进程缓,目前的法律体系仍不完善,还没有覆盖金融业的方方面面。随着金融业不断创新,金融立法的步伐相对滞后,造成金融监管缺少可靠的法律依据。我国金融监管的内部控制机制也不健全,操作不够透明导致金融监管效率低下,达不到管理效果。当前金融监管主要是对市场准入和退出、资本运作等常规性监管,往往注重经营成果等硬性指标的审核,而忽视金融机构本身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软指标的考核,尤其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无法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三、金融市场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1.提高媒体素养,加强行业自律。新闻媒体必须确保自身独立性、客观中立性和专业真实性。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回归报道内容本身,不被利益驱使,杜绝故意引导和煽动大众情绪的报道行为。应清楚地认识媒体行业既不服务于政府也不服务于单个利益集团,而是服务于公民的知情权。要提高媒体的专业素养,做到观点和报道内容分开,对内容背后的本质问题做出专业分析。对于危机提前做出判断,对可能改变资本流向的报道,提前向监管部门报备,或是在报道时做适当信息屏蔽。

2.加大金融宣传,强化金融意识。政府要发挥自身价值,结合我国国民金融意识实际状况,定期拟制金融教育的阶段性计划,拓展金融知识普及的宽度和深度,高效提升全民抵御金融风险的本领。政府还需要鼓励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金融宣传活动,形成金融教育体系来强化公众金融意识,尤其是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意识。当然,国家要为民间资本提供足够的金融行业信息,以便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公民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理财方案,有效防止金融诈骗。

3.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困境,要加速建立我国对称信息的披露机制,应要求证券和股票市场定期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确保其按期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大力推动建立金融行业自制,鼓励行业间互助交流活动,金融行业自身可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个金融机构可以在该平台上整合金融市场信息资源,做必要数据分析后加入分享交流圈。只有在有效信息披露的情况下,监管部门才能及时精确地察觉风险,采取相应监管手段。

4.加强金融监管,提升法制建设。我国在金融方面以及媒体行为涉及资本市场方面的法律还欠缺,进一步弥补法律空白,完善现有法律内容,形成有效约束,仍将是我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进入互联网时代,种种金融骗术手段更新,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来约束。监管部门除了行政处罚,还要引入刑事处罚,提高违法成本,给不良组织形成外在压力。此外,监管部门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提前做预判和防范,减少监管漏洞,维持地方金融稳定。

[文件下载][媒体行为对企业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分析.docx]


[文档编号][BPS-14567-ITEMTYPE-10012-14567]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金融化趋势,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金融行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这些现象都说明金融部门在经济运行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金融化趋势下,实体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以及利润下滑等严峻问题,将大量资金投入金融和房地产行业进行投机套利活动,存在过度金融化的趋势和风险,即资金的“脱实向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微观主体从企业到家庭,再到投资者、经营者,都面临着经济“脱实向虚”所带来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金融化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加剧企业财务风险,进而使得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导致破产。如何控制微观企业风险,防止企业发生大规模连锁崩塌,是防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关键。

关于金融化的相关文献研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或行业层面对经济金融化的经济后果展开分析,近年来也有学者针对微观层面的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展开研究,大多聚焦于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实体投资、主业业绩等方面的影响。考虑到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金融化也同样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探讨金融化与实体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时,本文还讨论外部环境因素在其间产生的作用,将媒体监督报道以及行业集中度纳入到分析框架中。

基于中国宏观经济“脱实向虚”以及企业金融化趋势的背景,本文选择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索企业金融化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越高。一方面,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对实体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不仅不利于主业发展,也使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金融和房地产领域收益不确定性的外部风险由外部传导至企业内部,企业财务风险也会上升。(2)媒体监督能缓解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放大效应。这说明媒体监督能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真实的企业投融资活动,降低信息不对称,发挥了外部治理的作用,使经理人减少了激进的投资行为,缓解企业的投资视野短期化问题,降低金融资产投资的投机性,降低由此带来的企业财务风险。媒体监督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实体企业资金的配置效率,削弱投机套利动机,从而缓解金融化带来的财务风险负面效应。(3)进一步研究显示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放大效应在行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下更显著。企业所在的行业集中度低,面临的竞争更强烈,能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企业金融化中管理层会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行为,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范财务风险。金融资产具有周期短的特征,实体企业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的同时,应当意识到资金占据对主业的挤出效应,应结合企业战略,从公司治理出发,约束管理层短期行为,注意风险传导,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抑制外部风险影响企业,产生内部财务风险。第二,结合外部环境,谨慎选择金融资产投资。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环境、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产品所处行业环境,审慎考虑金融投资的比例及周期。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应当聚焦主业,将更多资源用于研发创新,发展实业,提升企业长期价值。第三,加强金融监管,合理利用媒体报道。对于政府而言,可利用媒体等外部监督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对实体企业过度金融投资进行调节,充分发挥媒体的外部监管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加强监管,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促进实业发展,防止“脱实向虚”。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针对公司投资行为,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将配置金融资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投资活动。本文立足于金融投资,研究金融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进行丰富与补充。第二,与以往研究金融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不同,本文创新地将媒体监督引入企业金融化研究,从外部监督的视角研究企业金融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治理延伸至企业外部治理。第三,在考虑金融化带来财务风险的同时,本文进一步考虑行业集中度对企业金融化带来的财务风险的影响,丰富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丰富经济“脱实向虚”的理论研究,对理解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产生的财务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文件下载][企业金融化、媒体监督与财务风险.docx]


[文档编号][BPS-14566-ITEMTYPE-10012-14566]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的定义及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新媒体时代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并阐述了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字]:新媒体

企业文化

建设

1、新媒体定义与金融企业文化的定义

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日新月异 的信息时代。当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广泛普及,使“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所人对所有人的影响”成为可能,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在全新的时代面前,企业如何自觉变革文化观念,顺应媒体发展变化,主动创造经营优势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

1.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作为一种生命力强、时代色彩浓的新型传播形态,新媒体已经深刻地嵌入、广泛地融入了当下人们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通过新媒体为纽带来连接的社会,现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化的新媒体环境下。1.2 金融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以及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管理思想。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组织意识在人的价值观念上的反映,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金融企业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经主要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在金融业所培育起来的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传统作风。它既约束员工的行为,也激励员工的斗志,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启动企业活力之源,达到实现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经营一家企业,没有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脆弱是难以想象的。金融企业作为企业家族中一个成员也不例外。企业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普遍重视。招商银行马蔚华行长曾说:“文化决定竞争力。”因此,金融企业员工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整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2、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新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载体为数字网络,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传输速度快,覆盖面极广,一条信息或新闻很快就可以传遍整个世界。

新媒体这种强大的动能突破了传统媒介的被动接受方式,建立了受众和受众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网民通过论坛/BBS、博客、QQ群、微博等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实时发表观点看法,实现单对单,单对群,单对大众的交流互动,一些受众只要愿意,还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中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微博)、发起网络群聊等,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

正是由于上述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强大动能,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社会的传播环境,进而对处于这一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如何顺应这种新的变化并为企业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呢? 2.1 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2.1.1 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凸显了新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企业的每一则消息与新闻的发布都会直接接受公众赤裸的监视。据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现代人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新闻和了解信息。

第二,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形式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我们知道新媒体能以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技术手段来接收和反馈员工心声,在交流互动中势必影响员工的价值判断。一方面,企业的方针、政策、举措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广大企业员工中去。但同时,许多失实信息、负面信息也会因新媒体而迅速地被企业员工接触到。由于“第一眼效应”使然,在“一手”错误信息的干扰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旦“慢一拍、跟不上”,广大企业员工就容易“为传言所困”、“为谣言所扰”。

第三,新媒体具有极强鼓动性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挑战。作为组织力和渗透性强的现代传媒,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社会动员起来,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参与性调动起来,这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更能得到显著体现。由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反动的内容。企业员工既可以在网上了解国内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各种信息。一些西方国家就利用这点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理想蜕变、信仰滑坡。

第四,新媒体对负面新闻的偏好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挑战。受残酷的市场竞争及外部利益诱惑等因素影响,新媒体在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上存在很大误区,专注负面新闻,热衷渲染炒作,罔顾社会责任,各种低俗、庸俗、媚俗现象粉墨登场,给公众造成不良道德感受和普遍道德焦虑。“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值得每一家企业深思。

3、利用新媒体优势促进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阵地,正确的不去占领,错误的就可能占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完善,推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在,新媒体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企业文化引导的前沿阵地。

3.1 利用新媒体“双向互动”特性增强企业文化宣传的力度与吸引力。

如何有效宣传企业文化,增强宣传效果,过滤消极、错误信息,凸显积极、正面信息一直是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探索的重点。新媒体为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常规教育不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可视性、互动性、包容性和便携性,它主要是依赖可视媒体、电子读物,以数字化为载体,进行人机对话,互动交流。增强廉政教育效果必须在坚持好常规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些特性,拓展具有新媒体特色的教育手段。比如将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成3GP手机电影、MP4文件、网络流媒体、3D动画,将企业特色、发展历程、取得成果、获得的奖项制作成电子书及有声读物,开辟企业文化论坛、博客,使企业文化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畅所欲言,实现心与心的交流,避免单纯的说教,能够有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效果,使企业文化更易于被员工接受与领悟。招商银行建立的招银e报网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优势,集企业高管动态、市场信息、员工博客、典型人物、服务之声等栏目于一体,为招行员工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交流平台,同时该平台能让招行员工了解招总行战略措施,了解同业、同行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增强。3.2 利用新媒体“广泛性”特征拓展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新媒体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信息的受众与参与者的广泛性。新浪网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已超过5亿。庞大的新媒体用户是企业文化宣传的绝不可忽视的对象群,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块宣传阵地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可该企业的文化,并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人们可以透过企业网站、手机报、微博等载体,了解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管理者一起充实、完善、丰富企业文化,一起擦亮展示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窗口。

目前,企业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企业门户网站、企业手机报、企业微博、企业贴吧等,门户网站是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也是连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平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要在利用好传统媒体形成的读者群、阅读气氛和认知度的基础上,搭建好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集纳和链接功能,对上共享传统媒体的资源,对下延伸新媒体功能,开发手机媒体、企业微博等,使之成为吸引职工,交流信息,听取民意,引导舆论的新途径。

3.3 利用新媒体“鼓动性”特征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当国门敞开,外部商品涌来,市场经济法则高悬,优胜劣汰已成铁的定律之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商品竞争已突破单一层面的局部竞争,而表现为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人才与技术力量,服务与质量保证,公益与社会责任等全方面展开的企业整体实力的竞争,并归结为企业形象的竞争。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的外溢,良好的形象是赢得社会信赖,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金融形象,可以广泛吸引所需人才,争取更多客户,不断拓展业务,也可以激发员工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之心。

新媒体具有极强“鼓动性”,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社会成员动员起来,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参与性调动起来,特别是出现突发事件时。企业文化建设者可以在社会或者企业重大事项出现时,抓住机会,集中宣传企业核心价值观,扩大知名度,树立正面的良好企业文化形象。如招商银行2011年8月在深圳第26届大运会期间作为唯一大运会指定参与银行的身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集中输出了该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企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极大增强了招行员工凝聚力。

3.4 利用新媒体加大对企业正面典型人物、事件的宣传引导,弱化新媒体“负面新闻偏好”。

不可否认新媒体对“负面新闻”有极浓的兴趣。新媒体强大的功能恰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积极宣导企业的光辉形象之时,也撕扯着大片的“负面新闻”。正因为如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者更应该重视优秀典型,榜样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腐蚀较为严重,但金融员工队伍从总体来讲还是好的,其中不乏各种英雄、标兵、现金典型。他们的事迹以及蕴含其中的闪光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企业员工最有效地内容和方式,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者应该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要及时加以总结,利用各种新媒体将其进行报道并宣扬出去,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服务于金融企业文化建设。4

结束语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要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入挖掘、科学运用新媒体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力,搭好新媒体的“舞台”,唱好文化建设的“大戏”!

[文件下载][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docx]


[文档编号][BPS-14565-ITEMTYPE-10012-14565]
摘要:近年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股市行情、银行收费、银行调息、投资理财等问题时常形成舆情热点。网络上的这些舆情信息里面即包括正面舆情同时也夹杂着误读、曲解和情绪化因素的负面舆情。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方向,这些方向能有效利用正面舆情,减少和消除负面舆情的影响辅助整个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由于网络舆情技术刚刚开始试水金融领域,还没有正式对市场推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也需要一定技术上的突破,这在文章最后我们给予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技术;金融业

1、网络舆情

1.1网络舆情定义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国内已有研究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尚未形成共识,不少研究还存在滥用混用概念的现象,对深入地进行网络舆情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网络舆情,有必要先理清其概念。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主要有两大阵营。其一是军犬舆情系统创始人彭作文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其二是曾润喜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别强调了舆论与舆情的区别,舆论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不能认为是一种舆论。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这也是最容易将二者混淆的地方。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这两种定义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阐述网络舆情的核心都是网络、事件以及人对事件的反应。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我们要基于网络,针对事件,收集、监测和分析人对事件的反应,以便于相关部门能及时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2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或Weblog)、聚合新闻(RSS)、空间、电子邮件(Email)、其他社会性软件平台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博客网站和个人空间,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2、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2.1网络舆情技术

网络舆情技术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网络舆情技术主要包括:话题检测、话题跟踪、自动摘要、趋势分析、舆情预警等。

1)热话题检测:可以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度、发言时间的集中程度等参数,发现指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并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和回帖数进行整体语义分析,识别出所有敏感话题。

2)话题跟踪:可以对文章进行聚类,分析新发表文章、帖子是否和已有文章主题是同一话题。

3)自动摘要:可以对所有文章、话题倾向自动分析,形成摘要。

4)舆情趋势分析: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分析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热度。

5)突发事件分析: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空的全面分析,得出整个事件发生的全貌并对事件的下一步的趋势进行预测。

6)舆情报警:可以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产生报警。

7)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生成相应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并提供了检索功能,可以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查询,得到话题信息的详细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2.2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网络舆情技术从诞生起就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涉足面也愈来愈广,已经从单纯的社会领域走入了专业性更强的金融投资领域。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些信息关乎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稳定。

为了金融行业更好的发展,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2.3辅助投资工具

目前很多人把网络舆情技术视为新的理财工具,并不夸张,某一个新事件的发生或者是网络上对某支股票的热议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金融实践者们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影响着股市变化的趋势。

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网络舆情技术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将对金融创新、衍生产品等有促进作用。他表示,“未来的资本市场将逐渐转型为市场股民化、股民网络化。”

中科精诚总经理梁正之则表示,“目前网络舆情这一技术仅为一些监管部门运用,未来我们将研究如何逐步向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推广应用。”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智华表示网络舆情技术是基于内容的智能分析技术,金融行业可以建立一个与当前流行的股票软件和金融市场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功能定位完全不同的信息跟踪分析技术。并且通过系统监测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等,跟踪分析这些信息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将这些信息按照知识模型体系进行分析与组织,为投资者及相关机构提供便于分析利用的、相互关联的信息来源。

2.3.1声誉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监管制度,初步建立了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制订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应急预案。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及积极回应,互联网业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金融机构如何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有效舆情监控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近两年来,金融行业的“声誉危机事件”屡见不鲜,致使相关金融机构形象受损、信用度滑坡,并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帮助金融机构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必不可少。它能有效防止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和舆情失控,协助金融机构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为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

2.3.2辅助决策管理

辅助决策管理系统主要作为相关管理机构的辅助决策工具,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收集分析金融市场信息,并与传统的金融分析数据相结合,以决策主题为重心,以传统金融分析方法为基础,网络舆情技术为辅助,构建决策主题研究相关知识库、政策分析模型库和情报研究方法库,建设并不断完善辅助决策系统,为决策主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支持和知识服务。为金融管理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起到帮助、协助和辅助决策者的目的。

3、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舆情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1)舆情技术的准确性问题。网络舆情技术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性的检验标准,其准确度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尚不可知!尤其相比对一目了然的公司财务报表、年报这类结构性数据进行预测,运用舆情分析技术对纷繁复杂的非结构性数据——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真的可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吗?

2)网络舆情技术给网民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所收集的信息难免涉及到网民个人隐私,这些信息该如何管理?是否会给网民带来困扰?

3)对于相对复杂的财务数据结构,对其跟踪和挖掘技术也要求甚高。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9

[2] 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N].光明日报.2007.01.22.

[3]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银行家.2010,(12)

[4]章栋兵.互联网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5]邓飞.网络舆情技术:新的理财工具?[N].中国经济导报.2011.05.24.

[6]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文件下载][舆论网络技术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docx]


[文档编号][BPS-14563-ITEMTYPE-10012-14563]
金融行业的道德问题金融行业的道德问题除了的ATM取款获罪、证券开户困难、保险理赔困难这些具体的争议问题。金融行业各类企业存在的“品德”问题可以概括为:银行业的过度趋利性—就是银行在企业经营状况好的情况下借贷而在经营困难时不顾企业经营状况抽回资金;证券行业的对大客户提供各种全方位的服务但是对中小客户置之不理;保险业在你加入保险过程中提供详尽服务但是需要处理出险状况过程中推三阻四。这些都是金融行业在自身服务过程中的道德问题。金融行业的服务于自律问题金融行业自律,是金融行业管理方式,是金融行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民间的管理。自我管理在缺少比较的监督之下,会产生众多的问题。金融行业的自律问题主要突出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腐败的问题。银行业的违规违纪、违章操作、渎职失职,证券行业的内幕交易、老鼠仓等问题十分突出。第二,服务质量下降,金融行业的提供的服务需要专业知识提供,但是金融行业的在外部监管和内部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容易使服务的质量下降,不能够完全的提供给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有保证的服务,仅仅靠金融机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来获得客户。金融行业的监管的问题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构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作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由于监管的制度与监管结构的问题,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监管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第一:在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第二:在监管方式上依赖传统的性质审批制度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现场监管,手段比较落后,监管的组织系统复杂,职能交叉。第三:由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的衍生品数量的增加,全面的监管也不够现实,监管的内容无重点。第四:金融监管的专业人才稀缺,监管能力不够。金融监管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的人才,由于培养机制的原因使监管人力资源稀缺。第五: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腐败。由于监管机构的权力制约问题,监管人员和机构也出现了腐败现象。

要解决金融行业出现的上述问题,除了要完善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改善金融监管机构以为,还要发挥第三方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媒体在金融业运作过程中的作用。传递的金融信息,发表的金融市场评论目前,媒体已成为金融监管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参考。一般来说,独立的媒体特别是金融行业的媒体,具有十分强大的智力资源。这些强大的信息分析队伍和社会的知名的学者、专家和金融投资者能够提供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对金融的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表评论和政策建议,金融监管结构可以广泛的听取这些意见,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判断。比较著名的云南的ATM机取款案件的审判。直接进行舆论监督,对金融监管者和金融行业从业者进行监督金融行业运作过程中,金融机构为数众多,投资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是不能够完全有效的进行监管,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进行监管。媒体作为各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依靠自身的信息传播渠道对金融监管者和金融从业者进行监督。首先对金融从业者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自律意识。金融从业者往往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手中权力去谋取私利,而媒体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金融监管机构,广泛的曝光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对市场的操作手段,提高其在从业过程中的透明性,也可以督促其提高自身的素质,防止在为投资者服务过程中出现差错。对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在我国的国情下,金融行业也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监督,可以减少金融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减少嫌贫爱富,促进其履行其社会责任。其次对金融监管部门及和人员进行监督,使其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金融监管部门拥有对金融业运作过程中各种权力,于是对其监管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通过我国的各种实践证明,利用媒体的监督权,通过曝光金融监管过程的中各种信息,从而防止金融运作如贷款、新股发行审批、公司上市这些金融运作在信息透明就行,防止金融监管机构权力寻租。成为与金融行业、投资者、企业的沟通渠道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定各种政策时,要事先通过上述三者的反应来修改政策措施,才能够制定出符合金融发展和运作规律的政策。金融的政策具有时效性,由于监管机构的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政策的吹风,来观察三者反应,判断意图,从而更好的进行监管。媒体也可以作为这三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信息的互通,利于金融业选择客户,也能够帮助企业和投资者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和投资,实现资金供需的平衡。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在金融业运作过程中可以弥补制度、法律和监管机构对金融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起到非常好的积极作用。但是媒体也会在发挥对金融行业运作监督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比如放大消息,对证券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媒体为利益集团服务等等。所以在发挥媒体的正面作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其负面影响,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文件下载][新闻媒体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docx]


[文档编号][BPS-14562-ITEMTYPE-10012-14562]
摘 要:本文选取2012—2017年深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媒体报道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并检验内部控制在其中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媒体报道能显著影响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但这种促进作用有明显的产权性质差异。进一步中介效用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在媒体报道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路径上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媒体报道;内部控制;商业信用融资;产权性质;影响路径

本文索引:杨易陆,商勇.<标题>[J].商展经济,2022(07):-08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和深化,现代媒体发展迅猛。作为公司重要外部治理因素之一,媒体报道的外部治理作用备受关注。目前有关媒体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定价(范涤,2017)、公司治理(董红晔,2016)[1]等方面。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媒体报道对债务融资成本(何红渠和张琳,2021)[2]、股权融资成本(李辉等,2019)[3]、和外部融资(邵志浩和才国伟,2020)[4]的影响,但鲜有探究其对商业信用的具体作用。基于信任视角,于波和霍永强(2021)[5]认为媒体负面报道会破坏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型信任,降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但具体影响路径有待探究。

基于此,本文具体媒体报道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的影响及路径。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探究媒体报道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路径,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媒体报道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

信息功能假说认为,媒体在资本市场中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Pollock等,2008)。新闻媒体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宋婕,2019)。进一步区分媒体报道的性质,正面报道除了降低信息不对称,还能通过信息传导机制释放企业积极的一面,进一步增强供应商的信任,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而负面报道则通过揭露企业现实困境或违规行为,降低了供应商的信任,减少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媒体报道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

H1b:正面报道能正向促进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而负面报道则相反。

1.2 媒体报道、内部控制质量与商业信用融资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媒体报道并不参与公司治理,但能促使企业内控制度不断完善(张璇,2019)。具体来说,内控体系不健全的企业很容易滋生财务舞弊、违规等行为,一旦被媒体曝光,媒体报道的信息传导机制将促使监管部门加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和监管力度,迫使企业提升内部控制质量(逯东等,2015)。媒体对上市公司关注度越高,企业受到外部监督的程度越大,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杜绝负面信息的意愿越强;正面报道向社会公众传递企业内部控制安全有效的信号,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级;而负面报道则暴露出企业内控体系可能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正面报道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信用评级,而负面报道则相反。

雷宇(2012)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质量能有效控制企业会计信息风险。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减少了企业操纵盈余管理的动机,增强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商业信用融资(郑军等,2013)。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在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上,内部控制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这从侧面证实了内部控制正向影响着商业信用融资(Costello等,2011)。对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3:内部控制质量在媒体报道影响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之间扮演中介角色。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7年我国深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ST、PT、ST*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样本。(3)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常值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水平上的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8286个有效观察值。媒体报道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提供的《报刊新闻量化舆情数据库》,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色诺芬数据库(CCER),内部控制指数来自迪博(DIB)数据库。

2.2 变量定义

如表1所示,变量定义表中,媒体报道数据考虑到新闻内容总体情感评分越接近于0,新闻报道情感偏向容易出现偏差,故而将新闻内容总体情感评分介于0.7~1作为正面报道(Mep),將新闻内容总体情感评分介于-1~-0.7之间作为负面报道(Men)。此外,为减小公众误解媒体报道性质出现决策偏差的可能性,本文参考(戴亦一等,2011)[7]的方法进一步控制媒体报道偏差。

2.3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以下模型检验研究假说H1-H3:

模型(1)是检验媒体报道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模型(2)是检验媒体报道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模型(3)是检验内部控制质量是否起到中介作用。关于中介效应检验,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8]构建的依次检验法。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媒体报道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从表2列(1)至列(3)可以看出,媒体关注度和正面报道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20和0.0032,且在1%水平上显著,负面报道的回归系数为-0.0033,在1%水平上负向显著。这表明,提高媒体关注度可以影响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且正面报道显著提高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负面消息的披露破坏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机制,降低了商业信用规模,假设H1得以验证。此外,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发现媒体监督的声誉压力机制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同样适用。

3.2 媒体报道、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从表3列(1)至列(3)汇报的是媒体报道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效果。可以看出,媒体关注度和正负面报道都在1%水平上显著(0.0026、0.0068、-0.0035)。可见,媒体报道增加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2得以验证。综合前文的论述,我们在表3的列(4)至列(6)中加入内部控制质量(IC),依次验证内部控制质量(IC)在媒体报道对商业信用融资中是否起到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均在1%水平上显著(0.0326、0.0305、-0.0323),且媒体报道相关变量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之间关系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并保持至少5%水平上显著(0.0017、0.0029、-0.0033),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以验证。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媒体曝光可以显著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且正面报道可以正向促进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负面报道则相反。进一步区分企业产权性质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媒体关注和正面报道对非国有企业商业融资规模影响更为显著,但负面报道均抑制了两者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媒体报道对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路径可通过內部控制质量来解释。

4.2 启示

(1)媒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应恪守职业准则和道德标准,对既有事实进行客观公正及时有效地报道,坚持“投资者保护”原则,服务社会公众。

(2)供应商应当重视权威媒体报道传递的信息价值,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媒体报道的信息传递和外部监督作用,提升自身信息质量。

(3)政府可适当放松媒体管制,鼓励媒体深入挖掘信息,勇于揭露企业不法行径。

参考文献

董红晔.媒体、信息中介与公司治理:国外研究进展[J].财会月刊,2016(15):115-119.

何红渠,张琳.媒体报道与企业债务成本[J].财会月刊,2021(8):57-63.

李辉,韩少真,李勃昕.媒体报道是否影响了股权再融资成本?:基于市场环境的调节效应[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35(3):83-93.

邵志浩,才国伟.媒体报道与企业外部融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4):15-26.

于波,霍永强.信任视角下的媒体压力与商业信用融资[J].统计与决策,2021,37(5):138-142.

马黎珺,张敏,伊志宏.供商—客户关系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2):98-112.

戴亦一,潘越,刘思超.媒体监督、政府干预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视角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1(11):121-144.

温忠麟,叶宝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竞争还是替补[J].心理学报,2014,46(5):714-726.

[文件下载][探究媒体报道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docx]


[文档编号][BPS-14561-ITEMTYPE-10012-14561]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金融产品的交易过程其实就是价值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常更易获利。因此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自诞生之日起便与金融产生了难以分割的联系。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络,每一轮技术进步带来的媒体产业升级,都会对金融交易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如今,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社交媒体对当下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那么这种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是偏向于正面还是负面,影响是否可控便成为人们探寻和思考的问题。脸书和推特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大社交媒体,在全球拥有合计超过30亿的使用者。本文将通过与二者相关的具体事例分析,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并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一、社交媒体:狂奔而来的“灰犀牛”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重要需求。因此社交媒体的流行实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更是赋予了社交媒体全新的意义,它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传播、中转者的角色,而是成为信息的引导者,甚至可以说掌控社交媒体的人就能够掌控话语权甚至定价权。

从技术角度讲,社交媒体可以向浏览同一界面的100位读者推送100篇不同的文章来输出同一类观点,更可怕的是,这100篇文章还非常符合读者的历史阅读习惯,令其乐在其中。英国的数据公司剑桥分析,便被爆出在窃取脸书用户数据后,利用此类技术定向推送新闻,影响和干预英国脱欧公投等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活动,将英国拖入脱欧泥潭,至今仍未脱身。英国在举行脱欧公投后,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0亿英镑,间接损失难以估量,有超过1万亿英镑的资产转至欧盟,7000个金融业工作岗位被转移。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社会在应对社交媒体时的监管落后与缺位,使得互联网上数据的加密和保护速度远远跟不上数据传播和扩散的速度。“棱镜门事件”更是揭露出一些国家不仅没有保护民众隐私,反而渴求得到这些信息准备加以利用的事实。当权者利用社交媒体操控民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这将是影响未来国际政治稳定、金融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案例看出一些端倪。

二、从中美贸易摩擦看社交媒体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社交媒体总统”特朗普

2016年,特朗普作为一名政治新秀,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出人意料地擊败了在政治资历、竞选资金、前期筹备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没有社交媒体,我不可能竞选成功。”而在当选后,特朗普更是频频在推特上语出惊人。时而向伊朗发出战争威胁,时而宣布要对欧盟区产品加税,时而对俄罗斯发出制裁警告,造成国际油价、金价等大宗商品及汇率市场的大幅波动。特朗普的推特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大的影响,既有其作为美国总统身份的原因,也得益于社交媒体超强的信息扩散能力。特朗普在推特上拥有超过6000万的关注者,甚至有媒体将之形容为“推特治国”。

三、中美贸易摩擦:一场始于社交媒体的政治表演

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特朗普为促成个人政治目的,再次利用起熟悉的社交媒体武器,最终损害了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是美中之间长期存在的较大的贸易逆差,但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均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加征关税并无法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且会损害美国经济。一年来的美中贸易数据也证实了加征关税反而导致了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征关税最终受损的是美国消费者。那这样一项政策究竟是如何得以施行的呢?特朗普的推特给出了答案。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显示,特朗普在过去的3年间发布了超过200条与中国有关的推特,其中87%的内容是在指责和抱怨中国。他从2017年开始频繁就美中贸易逆差过大等问题在推特上发表偏激观点,煽动对立情绪。

这便是社交媒体的可怕之处,它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在人们心中埋下某种观点或印象,然后不断对其加强形成正反馈。再利用信息传播便捷化、智能化、用户黏性强的优势,不断扩大对群体的影响力。

终于在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得偿所愿”,在白宫正式签署总统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从此之后,特朗普频繁向世界各国挥出关税大棒,施行极端的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政策,试图利用社交媒体,将自己塑造成使美国再次伟大的国家英雄以谋求连任。我们不难看出,特朗普的这些政策未必代表了广大美国人民的立场,但他的施政理念确实在社交媒体的协助下,被民众广泛认知并造成影响。国际金融秩序也因此受到重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年中发表报告时均称,因紧张的全球贸易局势,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四、中美贸易摩擦通过社交媒体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通过社交媒体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证券市场。一是由于短期内股市对即时消息反馈的时效性较强;二是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中长期走势;三是证券市场相较于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而言发展相对缓慢,正处于国家大力扶持、迎头赶上的过程中,容易成为被重点打击的薄弱环节。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特朗普总是在A股开盘前发布推特威胁加征关税,或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封锁来加重悲观预期,在A股休市美股开盘前宣布同中国贸易谈判进展顺利、美国获利巨大来缓解市场情绪。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时甚至发生在一天之内。特朗普这种以丧失个人甚至国家信誉来精准打击我国证券市场稳定的招数在一开始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

从2018年3月贸易摩擦开始到当年的10月,上证指数从3200点下跌近25%到2450点,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跌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股市短期内的快速下跌导致了A股大股东质押率过高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大股东质押爆仓消息频出,风险从证券市场向银行、实体经济转移。国家不得不组织央企、地方政府成立近7000亿元的纾困基金解决这一流动性问题。

众所周知,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时,涉及加征关税的商品仅为500亿美元。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马骏团队测算,500亿美元规模的贸易摩擦对中国GDP增速的影响约0.2个百分点,即0.18万亿元规模。但同期的A股总市值却下降了23%,相当于从股票市场蒸发了12万亿元资金。即便之后美国提出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远不及股市所反映的那样剧烈。从2018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总结也可以看到,2018年A股上市公司总计营收同比增长12.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3.29%。上市公司年报所反映出的实体经济状况也远好于股票市场的同期表现。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初期股票市场会经历如此剧烈的调整呢?这当中确实有2018年初去杠杆造成的资金流出效应,也有上市公司整体估值不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定向打击这一行为,却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大因素。特朗普连续在A股开盘前发布利空消息,关税商品从5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再到3000亿美元不断加码,税率威胁也从10%到15%再到25%一再提高,总是在市场情形有所好转时,在个人推特上突然发布重量级利空信息。这一行为大大加重了市场对贸易摩擦持续扩大的悲观预期,大大延缓了A股对贸易摩擦的脱敏过程,股票市场被长期压制在历史估值低位难以上涨。这对于正在大力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解决间接融资占比过高风险,计划推出科创板的中国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这一危机直到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特朗普总统在G20峰会达成共识重启中美贸易谈判才暂时得以缓解。

五、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一次利用社交媒体的金融突袭

2019年5月5日,在中美进行了10轮贸易谈判,协议文本接近达成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绕过官方媒体发布渠道,直接在个人社交媒体推特上宣布,将于2019年5月10日开始,对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关税从目前的10%增加到25%。受这一消息影响,当日A股超1000家个股跌停,总市值从60.38万亿元骤降至56.94万亿元,一天蒸发3.44万亿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出现急速跳水。

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公布政治决策其实是一种非常狡猾的方式,他非常善于将其作为各类谈判中的极限施压手段。因为推特发布的内容,很难明确是以美国总统身份发布,还是仅代表其个人意见,并且发布主体的最终解釋权在特朗普本人,灵活性很强,操作空间很大。并且,对于我国这样注重外交礼仪和国际信誉的国家而言,很难对其发布的内容进行针锋相对的及时回应,因为既要确认其发布内容是否代表该国官方正式意见,又缺乏时效性如此之强的媒体发布渠道。特朗普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中美贸易谈判过程中反复施压,频繁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六、中国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击:提升国民信心

针对特朗普利用社交媒体发起的舆论战,中国及时反应并采取了有效行动。从2019年5月5日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中美经贸磋商团队暂停接触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交媒体不断发声,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实不断纠正特朗普及美国媒体对中美贸易现状的歪曲。利用社交媒体广泛、及时的信息传递特性完成了一次全民的爱国主义动员。贸易摩擦初期类似“美国加征关税是倒逼中国加快改革、为中国人民能买上物美价廉商品”的谬论销声匿迹。民众开始了解到:美方只强调对华贸易逆差,却只字不提“美国历年自华获得的资金流入超过1.37万亿美元,对华出口支撑了超过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让投资人意识到:原来不仅美国可以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芯片进行断供,中国也可以在半导体原材料稀土上对其进行反制。

当中国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发声后,情况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观。在2019年5月5日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级后,股市震荡幅度显著小于2018年,我国资本市场的韧性得到了充分展现。这虽然有贸易摩擦影响的边际效益递减因素,但更源于投资人信心得到明显增强。

有时,信心确实比黄金更加重要。而信心,既离不开我国锐意进取,在改革中不断迸发出的强大经济活力,也源于社交媒体对我国经济实力及时、真实的传播。贸易摩擦,拼的是经济实力、国民决心,也拼的是两国在媒体上的话语权。

[文件下载][社交媒体与企业金融金融化的关系.docx]


[文档编号][BPS-14559-ITEMTYPE-10012-14559]
一、脸书推出“天秤币”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对金融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还人,社交媒体只是作为工具和载体起着间接作用。而脸书计划推出的天秤币,则是社交媒体直接参与到金融市场并对现代金融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事件。

2019年6月18日下午,脸书旗下全球数字加密货币天秤币官方网站正式上线。依据天秤币白皮书发布的内容,天秤币计划在2020年发行,将作为一种简单的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架构,惠及数十亿人。

二、天秤币:不同于比特币的全新数字加密币种

天秤币并不与单一货币“挂钩”,也不会使用黄金作为支持,而是将采用一篮子低波动性资产(由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政府证券,例如美债、美元、日元、欧元等)作为支撑,并由独立的协会(注册在瑞士)管理,是在区块链平台上运行的稳定币。这一机制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其自身成为一种低波动性的货币,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天秤币和比特币最大的不同在于:比特币巨大的波动性导致了它只能成为某种炒作和地下交易的资产存在,难以进入日常消费领域,最终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比很小甚至被淘汰;天秤币则完全不同,天秤币在发布的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一种无国界的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未来全世界都可以像使用法定货币一样使用天秤币进行交易,这将完全打破现有的金融格局。天秤币有这样的底气则完全来源于其全球超过25亿的活跃用户。虽然电子支付在中国的使用频率冠绝全球,但在中国社交软件上行使的仅是实体货币的电子化支付功能;天秤币则是社交媒体基于其庞大的用户优势发行的一种世界通用数字货币,这一改变是颠覆性的。

三、天秤币:社交媒体意图创造的数字货币霸主

通过对天秤币白皮书中的描述不难发现,天秤币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独立于所有主权货币的电子化货币。

虽然天秤币声称会以美元、日元、欧元、美债等一篮子货币和债券为基础,但不难预测作为需要通过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审查才能放行的数字货币,美国不可能让自身利益受损,美元体系内的货币仍将占据天秤币基础资产的绝大比例。即便按照现在国际支付体系中各国货币的比例来设计,美元资产在天秤币基础资产中的占比也将超过40%。

如果天秤币最终真的在全球大规模推广使用,便相当于推出一个巨大的、直接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美债销售系统,美联储仍扮演天秤币背后隐形的政策机构和最终贷款人角色,脸书只是名义上的货币发行人。天秤币的推广实际是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对自身美元霸权地位的再一次巩固和加强。

若天秤币顺利发行,那么委内瑞拉、尼泊尔这类饱受货币贬值困扰、国际金融话语权较低的法定货币在天秤币面前将毫无抵抗能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发行、转移、结算渠道精确而便捷,使得数字货币非常便于获取、转移、支付,结合天秤币的低波动保值属性,几乎可以摧毁这些国家脆弱的货币体系。这将是美元对脆弱经济体的又一次洗劫。

当然,天秤币的面世仍需要经历重重审查和考验,这一過程必定会曲折反复,现在做出断言难免言之过早,但社交媒体利用庞大的用户基数结合科学技术创造出新型数字货币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我们必须为这一天的到来早做准备。

四、社交媒体对金融市场影响的思考

通过上述两个具体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当社交媒体仅承担信息传递工具和载体角色时,只会对金融市场起间接影响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社交媒体背后的使用者。但由于网络数据安全长期存在隐患且监管失位,导致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输载体的负面作用被放大,产生了诸如影响英国脱欧公投这样的丑闻。而当社交媒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例如像脸书这样拥有超过26亿活跃用户的社交媒体,则会以创造一种新的数字货币的方式直接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而言,显然也是弊大于利,需要警惕和防范。

而中美贸易摩擦更是暴露出我国缺乏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弱点。诚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发声是否具有分量、能否被听到,最核心的支撑因素仍是其背后的国力。但我国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却远远低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即使是在香港这样不存在语言障碍的我国特别行政区,中国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依旧不足,这也导致了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利用国际社交媒体组织、煽动针对《逃犯条例》修订的游行活动,影响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及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社交传媒的发展需要包容的环境、开放的态度、变革的决心以及对强大压力的承受力,切不可急于求成。既然社交媒体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在数字货币等领域成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那么我国就必须权衡利弊,大力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抵御基于社交媒体的舆论战争,以及这一轮可能由社交媒体发行数字货币引发的金融大变革。

[文件下载][社交媒体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案例.docx]


[文档编号][BPS-14557-ITEMTYPE-10012-14557]
第1页┆共1页  1 每页10项┆共10项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