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文件下载][文言语感.doc]


[文档编号][BPS-13056-ITEMTYPE-10012-13056]

[文件下载][文言语感.doc]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点拨: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实)寓情于景
  伤别离别时——兰舟(实)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虚)虚实结合

[文件下载][《雨霖铃》.doc]


[文档编号][BPS-13055-ITEMTYPE-10012-13055]

[文件下载][《雨霖铃》.doc]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xxx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文件下载][《背影》.doc]


[文档编号][BPS-13054-ITEMTYPE-10012-13054]

[文件下载][《背影》.doc]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会背诵有关的段落。
  【词语解释】
  天堂(tiāntáng):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例句〉人们常常说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想而知那儿有多美。
  南国(nánguó):指我国南方。
  不可计数(bùkějìshù):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例句〉老鼠在
  地球上不可计数,是人类的大敌之一。
  展示(zhǎnshì):本课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liúliàn):舍不得离开。〈例句〉爷爷留恋农村那宁静、闲适的生活。
  繁茂(fánmào):繁盛、茂盛的意思。
  应接不暇(yìngjiēbùxiá):成语。暇,空闲。形容来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鸟太多,看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陆续—连续茂盛—茂密逼近—接近颤动—抖动
  静寂—安静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天堂—地狱光明—黑暗静寂—喧闹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难句分析】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之情。作者之所以舍不得离开它们,是由于这么大、这么茂盛的榕树及树上这么多的鸟儿,如此美丽的大榕树,如此活泼的鸟儿,怎么叫我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句式示例】
  [原句]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仿句]代表们陆续进入会场。
  [原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仿句]美丽的丹顶鹤抬头站在水边,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作者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本文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课文朗诵导航】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朗读者朗读时是直接代表作者去看、去想想、去抒情,要读得准确自如,分寸得当。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获取真实感受,丰富文字形象。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素质知识延伸】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课文中作者把一株榕树看成许多株,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课文里描写的大榕树的特点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而作者注意去看的时候,“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便不禁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经过那“鸟的天堂”,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处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眼睛应接不暇……那“鸟的天堂”,的确,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啊!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红霞()的颜色()地看着
  ()的榕树()的照耀()地移动
  三、读课文,填空。
  作者第一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他没看见一只鸟,是因为;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在,所以他看见了许多鸟。
  【创新能力迁移】
  在备选的量词(这些词大都是从名词或动词借来作量词的)中,挑选最恰当的一个,不要重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A.抹B.叶C.丝D.片E.汪F.泓G.缕H.轮I.弯J.瓣K.眼
  (1)一明月(2)一新月(3)一情思(4)一痴情
  (5)一温情(6)一心香(7)一清溪(8)一清泉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缝隙灿烂颤动茂盛做巢树梢应接不暇静寂
  二、(美丽)(火红)(仔细)(茂密)(强烈)(缓缓)
  三、吃过晚饭鸟已经在树上栖息第二天早晨

[文件下载][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doc]


[文档编号][BPS-13053-ITEMTYPE-10012-13053]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文件下载][故事与生字.doc]


[文档编号][BPS-13052-ITEMTYPE-10012-13052]

[文件下载][故事与生字.doc]

教学理念:读书是语文学习和根本,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到了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用“渐渐”一词说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乌鸦的聪明能干,明白遇到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逐步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难点: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认识到乌鸦的聪明能干,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1、放大的文意图或投影片
  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
  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
  自主预习:朗读课文
  提练主线: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并懂得在别人有困难时要热心帮助,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二、合作探究
  情境表演:谁愿意把刚才读的内容表演一下?先四人小组集体创作,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另外两个人出主意。再请一两个小组在班上边读边演。大家既当观众又当小导演,评价补充。
  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完成小实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举行读书汇报会。
  2.试一试:当瓶子中的水很浅很浅时,乌鸦用这种办法能喝到水吗?
  1、谈话:
  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2、活动:
  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一、导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培养读书习惯。)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思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二、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
  1、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多形式读文。(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
  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评价。
  3、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思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
  三、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
  四、课后反思
  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文件下载][生字使用.doc]


[文档编号][BPS-13051-ITEMTYPE-10012-13051]

[文件下载][生字使用.doc]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文件下载][阅读《幼时记趣》.doc]


[文档编号][BPS-13050-ITEMTYPE-10012-1305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霄汉逾时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文件下载][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景色.doc]


[文档编号][BPS-13049-ITEMTYPE-10012-1304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小松鼠和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猜谜语。师:听说咱们班孩子可聪明了,今天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师:孩子们果然名不虚传,一猜就中,这个谜底就是———松鼠。(板书)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注意“鼠”的写法。
  2、欣赏动画。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这样的新朋友。(播放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完善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1、那只松鼠什么样?
  2、那只松鼠怎么了?……
  三、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吧!(课件出示以下词语: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伶俐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漏掉)
  (1)读准字音。
  (2)理解“蹑手蹑脚”的意思,并造句。
  (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师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如“携”、“拒”)的写法。
  师:孩子们字词掌握得很不错!那么课文围绕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板书:逮、放)
  四、直奔重点,品读课文
  1、初步感知父亲“放松鼠”时的心情。
  师: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咬咬牙)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从“咬咬牙”这个动作中,你体会了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不舍)
  2、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父亲如此不舍?咱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
  (1)、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
  (2)、用“~~”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标出父亲逮松鼠时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书旁。
  第二关:选词填空。乞求要求恳求
  1、小松鼠用绝望的目光()我放了它。
  2、妈妈对我的()很高。

[文件下载][自主学习10个生字.doc]


[文档编号][BPS-13048-ITEMTYPE-10012-1304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有感情朗读、联系生活想象读,等多种方法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逐步培养自己的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水的珍贵,知道节约用水,体会母亲的勤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1、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从而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呢?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引导抓住“十公里”、“一个小时”、“一担”,读好文章,并体会取水的不易,突出了水的珍贵;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27、水
  最珍贵
  十里挑水雨中洗澡一勺水冲凉
  (细节描写)
  反衬
  苦乐

[文件下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doc]


[文档编号][BPS-13047-ITEMTYPE-10012-13047]
第1页┆共1页  1 每页10项┆共10项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