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万物系列指导手册由快写科技旗下早该帮ZAOGAI.COM出品
报告编号:BANG-BPS-ID-13446
UPDATETIME:20231205
CONTENT 目录
手册封面
简介概述
样本与范文
目录与框架
相关政策文件及行业数据
交付标准
舆情与新闻
评论与投稿
图文引用资源
学习与操作指导
委托专家服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10.doc]


[文档编号][BPS-10454-ITEMTYPE-10012-10454]
[文件下载][图形的价值.docx]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20xx年xx月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
  2、用餐
  3、买纪念品
  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9.doc]


[文档编号][BPS-10453-ITEMTYPE-10012-10453]
[文件下载][数学与旅游.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8.doc]


[文档编号][BPS-10452-ITEMTYPE-10012-10452]
[文件下载][直线测定.docx]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7.doc]


[文档编号][BPS-10451-ITEMTYPE-10012-10451]
[文件下载][有趣的三位数.docx]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4.doc]


[文档编号][BPS-10450-ITEMTYPE-10012-10450]
[文件下载][四则运算技巧.docx]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6.doc]


[文档编号][BPS-10449-ITEMTYPE-10012-10449]
测试
[文档编号][BPS-10448-ITEMTYPE-10012-10448]
[文件下载][.docx]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5.doc]


[文档编号][BPS-10444-ITEMTYPE-10012-10444]
[文件下载][分数的奥秘.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3.doc]


[文档编号][BPS-10432-ITEMTYPE-10012-10432]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 2.doc]


[文档编号][BPS-10419-ITEMTYPE-10012-10419]
[文件下载][认识厘米.docx]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文件下载][样本与范文.doc]


[文档编号][BPS-10401-ITEMTYPE-10012-10401]
第1页┆共1页  1 每页11项┆共11项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
有害信息举报:jubao#qingcao.com(请替换#为@)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546号 粤ICP备200663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