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XIETECH®系列指导手册由快写科技旗下早该帮ZAOGAI.COM出品
报告编号:BANG-BPS-ID-14208
UPDATETIME:20230619
CONTENT 目录
手册封面
简介概述
样本与范文
目录与框架
相关政策文件及行业数据
交付标准
舆情与新闻
评论与投稿
图文引用资源
学习与操作指导
委托专家服务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我们要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老百姓想法也是一致的,为什么还扭着干?所以,我想,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一次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在这方面也要搞顶层设计。”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关系。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污染物减排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把已经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农村卫生状况。2014年12月13日,在江苏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当得知村里都已经把旱厕改为水厕,总书记十分高兴。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

  “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

  2016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这个问题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指出,“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分别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要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文档编号][BPS-27756-ITEMTYPE-10012-27756]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在回答学生们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总书记强调:“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该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场工人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测算出的当地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总书记颔首赞许,笑着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


[文档编号][BPS-27755-ITEMTYPE-10012-27755]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总书记指出。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书记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其中第九条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2020年1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指出:“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时指出,“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档编号][BPS-27754-ITEMTYPE-10012-2775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总书记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

  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走上木栈道,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总书记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考察时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文档编号][BPS-27753-ITEMTYPE-10012-2775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能力。

  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推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在深学细研上下功夫,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对比中深化理解,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提高站位,做到思想上认同、政治上看齐、行动上紧跟。

  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自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谋划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坚持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心中的“国之大者”,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懈奋斗者。希望与全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宣传和贯彻,抓好大普及、推动大践行,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到哪里,就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到哪里,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努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不懈推动企业依法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推动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汇聚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文档编号][BPS-27752-ITEMTYPE-10012-277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中肯綮,核心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了价值坐标。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两山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内涵,引领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提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高度,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民生概念以及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内涵。就是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党和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优美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厘清并回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源头,饱含了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指引我们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反弹,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取向,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还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影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将不断提升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


[文档编号][BPS-27751-ITEMTYPE-10012-277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集众家之大成、取思想之精髓、汲历史之营养,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谋划,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思考,在全球大国治国理政实践中独树一帜,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的政治责任。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党执政兴国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体现了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我们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盼的还有不小差距,美丽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是到这样的关口,越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持守住生态环保底线不动摇。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加植树活动和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总书记的最新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时俱进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总书记对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坚定执着的战略思考。我们要及时跟进、持之以恒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不断从总书记最新论述中汲取营养,按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2035年和2050年战略目标而奋斗努力。


[文档编号][BPS-27750-ITEMTYPE-10012-2775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作出具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大仗硬仗苦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久久为功。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深刻把握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树立底线意识,强化系统思维,把系统观念贯彻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持之以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文档编号][BPS-27749-ITEMTYPE-10012-2774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包含着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把舵定向”的重大作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生态卫士,坚持正确政绩观,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有许多深刻教训表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和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必须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餐桌上的浪费,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档编号][BPS-27748-ITEMTYPE-10012-2774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的”,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深刻揭示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文化底蕴。这一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一思想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这一重大变化,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这一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开放包容。这一思想系统阐释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的关系,深刻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是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这一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思想开放包容,既来自于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也吸收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成果;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展现出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文档编号][BPS-27747-ITEMTYPE-10012-27747]
第1页┆共1页  1 每页10项┆共10项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
有害信息举报:jubao#qingcao.com(请替换#为@)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546号 粤ICP备200663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