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XIETECH®系列指导手册由快写科技旗下早该帮ZAOGAI.COM出品
报告编号:BANG-BPS-ID-14089
UPDATETIME:20230602
CONTENT 目录
手册封面
简介概述
样本与范文
目录与框架
相关政策文件及行业数据
交付标准
舆情与新闻
评论与投稿
图文引用资源
学习与操作指导
委托专家服务
摘要: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极接收特需儿童就近入园,合理安置特殊儿童,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服务本乡镇(街道)特需儿童,对于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特需儿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

一、背景

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对象进行的教育。学前特殊教育是指在学前阶段为特殊儿童提供的教育。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特殊儿童在学前教育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地区特殊儿童入园难、教育资源匮乏等。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

1.接纳特殊儿童就近入园

普通幼儿园要积极接收服务区范围内的特需儿童就近入园。这不仅可以方便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减轻其负担,同时也可以增加普通幼儿园的多样性,让普通儿童更好地了解和接纳特殊儿童。对于确不具备接纳条件的特殊儿童,由当地教育部门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安置。

2.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为特殊儿童提供的特殊教育机构,其目的是促进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各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有义务服务本乡镇(街道)特需儿童,做到应收尽收、应融尽融。该中心不仅提供特殊儿童所需的特殊教育服务,还为普通幼儿园提供融合教育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此外,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还可以提供家长培训、儿童康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为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特殊教育学校学前部(班)

对于经教育评估不具备进入普通幼儿园条件的特殊儿童,可以安置到特殊教育学校学前部(班)。该部(班)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同时也可以让特殊儿童更好地与其他特殊儿童接触,增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4.康复机构协助解决学前特殊教育问题

康复机构是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其在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康复机构可以协助教育部门解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提供康复治疗、心理辅导、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康复机构还可以与教育部门、医疗机构等协作,推进特殊儿童的综合发展和融入社会。

5.定点机构举办符合标准的幼儿园(或特教办学点)

定点机构是指由政府指定的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机构,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这些机构可以举办符合标准的幼儿园(或特教办学点),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专业的教育服务。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定点机构的支持和投入,推进学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

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儿童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为了促进学前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积极推进幼儿园普及、推广融合教育、加强师资培训、加大投入等方面。在实践中,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江苏省教育厅.(2022). 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文档编号][BPS-25031-ITEMTYPE-10012-25031]
摘要: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的培智教育在近十几年逐渐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仍与其他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试图从特殊儿童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及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述评。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中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10]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38-43.

[11]黄牧君.奥尔夫音乐治疗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2]张墨文、郑舒婷.奥尔夫音乐治疗实践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J].艺术探索,2015,06.


[文档编号][BPS-25028-ITEMTYPE-10012-25028]
一、对聋哑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0-12.


[文档编号][BPS-25022-ITEMTYPE-10012-25022]
摘 要:特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残疾儿童的基本人权,在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的前提下,教育机构应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分析;教育措施

一、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应包含对盲童、聋童、智力落后儿童、超常儿童、言语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

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特殊教育问题,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1)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学。(2)现有特殊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3)部分学校不愿意接受残疾儿童随班就读。(4)家庭意识等方面的一些特殊原因,部分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连家长都不认识,无法接受任何教育。五是由于残疾状况的多样性和残疾人的个体差异,目前的教育机构还非常缺乏对各类别残疾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二、特殊教育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

教育机构应提供与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如,学校为无臂或双臂残疾的学生提供低位桌子,以供他们用脚握笔书写;为低视力学生提供放大设备和台灯;……这样可以为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机会均等地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2.整合资源,建设特教中心

探索各相关部门整合的特殊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医、教等多学科结合的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与服务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在设施设备配置、专业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适应残疾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保障体系。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残疾儿童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意义、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儿童、关心残疾儿童教育的氛围。

(2)正视现实,正确对待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应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然而也有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这是极不道德的。

(3)克服困难,提供机会

只要有可能上学的,家长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家长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4)认真呵护,努力培养

家长还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不可以过分的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5)树立自信,追求成功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不断追求成功。

3.建立制度,送教上门

教育局应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实行回归主流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正常班级里,招收少量(一般1~3名)的弱智学生或其他残疾的儿童随班学习。对无法到校有教育需求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有关政策,采取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由特教学校派遣专职特教老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4.家校互动,协调合作

针对重度残疾儿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上下楼、上卫生间都需要有人协助,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机构都没有无障碍设施;有些需要倚靠才能坐,而学校只有统一的条凳;有的握笔困难,书写缓慢,有的交流困难,口齿不清晰等现象,家长应每日接送或陪读,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特殊教育落在实处。

5.加大政府投入

特殊教育机构的目的是在残疾学生未能适应普通教育机构之前给他们一个过渡,让他们学习如何融入,如何适应普通教育,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确实不能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特殊教育机构也应当是个开放性机构,让在特殊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普通教育机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娱乐。教育部门应当增设孤独症、脑瘫儿童特教学校,针对他们的特点实施特殊教育。可以对未入学的重度残疾人试行家庭非正规教育。政府对入户志愿服务给予适当补贴。

6.发挥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

将视野扩展到残疾人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远程教育这一资源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机会的做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区教育形式也是适合残疾人的一种方式,它为残疾人提供了就近就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可以开展扫盲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可以开展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

总之,特殊儿童如果没有教育,生活本身依然会存在,但没有教育的生活可能会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增强主体能力,不能超越缺陷,无法改变自身现实生活命运而最终失去生活,沦为“活着”的奴仆。特殊教育要注重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激起并提升他们的内在欲求。正如金生教授所说的那样,它“从事的是思想的活动,是思想的事情,显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行动主体……它能够进行的活动仅仅是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的方式来触摸生活,给生活和教育的出路提出种种思想或原则。”因此,关心是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的一个根本准绳,体验是特殊教育关心的根本办法,发现和培育特殊儿童优势潜能是最重要的内容。


[文档编号][BPS-25020-ITEMTYPE-10012-250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了解当前教育现状,却发现存在如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此外,特殊儿童自控力不强,智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所以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这些儿童学习如何生存并且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愿意不断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特殊教育存在问题法律政策学习兴趣中国近代意义上特殊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874年,如今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多年,从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逐渐成熟,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但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方式也存在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身心上有缺陷,包括智力较低、身体残疾、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科。特殊人群中广大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为世人所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学因为面临的是特殊儿童群体,所以采用的方法必然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所区别,它采用“育”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育”,从字面上看有养育的意思,特殊儿童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就要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教会他们穿衣,说话,学习。“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特殊儿童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的是用耐心用爱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成长。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名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办设立盲人聋哑人特殊学校,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1979年,北京市为智障儿童创办了特殊教育班级,聘请专业特殊教育老师针对儿童们的需求授课。1982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关爱残疾人的生活和关心他们的受教育情况。198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特殊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尤其重视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开展特殊人群的中高等教育,逐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社会相配合,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积极拓展实施特殊教育的地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2.当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显著,从而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全国学龄残疾儿童近650万,但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40万,而这40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又急需提高。所以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我们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数量短缺,专业程度较低

教师是教育事业不断传承的重要保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拥有优秀的品质品德。特殊儿童在身心上的缺陷,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感情上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耐心爱心的同时,更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引导特殊儿童。但是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开设率很低,只有少数师范类高校设有本科专业。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造成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偏见,就业选择有限,发展前景较差,使得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金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由国家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由于教育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儿童发展。尽管当今社会中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帮助学校的发展,但是投资大,几乎零回报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规模小,硬件设施水平低,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环境条件较差,教师薪资较低,也吸引不到专业的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国人的观念与认识,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受教育机遇,工作机遇中,不应有先后之别,使全社会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

三、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特殊儿童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欲望。在许多特殊儿童中,也许因身体残疾或者精神异常使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如心算,演唱,指挥等)具有很高的天赋。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1.用关爱的方式教育,用竞争的方法激发

特殊儿童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事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因此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我们应该秉承着耐心关爱的态度,慢慢地重复地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特殊儿童也有孩子般天真可爱的性格,小小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奖品可以带给他们喜悦。

2.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特点的学生。

特殊儿童在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熟悉不同学生的特点后,充分认识到学生间的不同,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使每个特殊儿童的天赋得以展现。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教育方式方面,应更加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孟万全,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3]张莉.怎样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4]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文档编号][BPS-25019-ITEMTYPE-10012-25019]
摘要: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儿童教育体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今教育界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处于一个亟待发展的阶段,同时教育界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本文试图从聋哑儿童的家长的角度,通过对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个案调查,来描述早期特殊教育对聋儿的影响。研究发现,聋儿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也十分肯定聋儿康复中心对聋儿成长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家长对聋儿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和期望,甚至家长对整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期望。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聋儿;成长

文献回顾

特殊儿童包括弱智、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学习困难、语言障碍、肢体残疾与病弱、情绪与行为障碍、超常儿童等(张福娟、江琴娣,2005)。按照联邦政府的定义,聋儿(Deafness)是不能接受口头语言,甚至于借助助听器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也不能听到人们讲话的严重听力丧失。重听(Hard-of-hearing)就是比聋要好,但是对儿童的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听力丧失(艾伦、施瓦兹,2005)。而《残疾标准》把听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双耳听力丧失或有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的环境的声音。可分为聋和重听两个级别(张福娟、江琴娣,2005)。

而笔者这一研究是针对聋儿即特殊儿童当中有听觉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旨在研究这类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关于这一群体在早期所受教育对其生活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从家长的角度或对聋儿的变化的观察来了解聋儿早期教育对聋儿成长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这样的方法原因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和理论(陈向明,1996);定性方法可以依据典型的或少量的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袁方、王汉生,1997)。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所能找寻到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进行定量研究。

个案描述

本文被访谈的个案均为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学生家长,该聋儿康复中心位于北京市德胜门附近的胡同中,是笔者有着两年实习经历的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A: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某学生的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为祖孙关系。其孙女现年三岁,属于先天性失聪。个案和其孙女一家都来自外地,为了更好的配合聋儿康复中心的教学在学校附近特意租房住下。

B:曾为聋儿康复中心学生家长,与学生为母女关系,其女儿现年十岁,曾经在聋儿康复中心接受过一年的教育和训练,个案的女儿已在某普通小学就读。

笔者通过对两个访谈的资料分析得出一些关于聋儿的教育问题的思考。笔者将得出的想法以聋儿教育为主线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

一、聋哑儿童的家长对儿童抱有殷切期望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来第一天哭的厉害,就是不愿意来上学,我没办法只好天天来看着她。”“她妈妈就在旁边租了个房子。”(A)

“总觉得她还是来接受一下训练比较好啊。在家里教的都是我们自己家的话,我家原来不是北京的,就不是普通话。”(B)

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设想,都希望聋儿能够和正常的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希望儿童在社会上能够适应。

“当然是希望她能直接去上普通的幼儿园啊。”(A)

“希望他能跟你们这些学生一样去上大学啊。就跟一般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B)

二、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抱有期望和自己的评价

1、家长对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认为只有好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儿童有更多的发展。

“比如他们有体育课啊,认知课,美术课啊什么的,感觉都挺好的。”(B)

2、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的作用很有信心,认为聋儿康复中心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我家孩子应该一年以后也能差不多了吧。”(A)

3、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师资较满意,同时认为儿童发展同老师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里的老师很辛苦啊,真的,特别辛苦的(反复强调)。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是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这里最主要就是教孩子说话吗。老师们都很好。”(A)

4、家长认为聋儿康复中心有自身的优势,认为那些优势对儿童的发展很有好处。

“还有大概就是聋儿的环境吧。感觉这里有很多一样的孩子,有很多了老师,还有象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然后还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参观。” (B)

三、家长对整个社会抱有期望

“让他们知道有很多跟他们一样的孩子啊,这样不会自卑。还有就是可以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而且那些人也还是没有什么歧视啊或者不好的想法。”“ 孩子英语还有点担心。”“ 以后英语也是要练的,就是以后就不知道了。”(B)

个案在担心孩子在走出聋儿康复中心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个案对整个社会对聋哑人士甚至特殊人士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聋儿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聋儿语言能力发展上,还包括儿童心理、德智体美等方面。

①因为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课程设置,聋儿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训练和发展。这些不同的锻炼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能够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聋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适应早期教育之后的生活和学习。

②聋儿在学校中的早期教育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聋儿康复中心拥有专业的老师及大量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同时聋儿康复中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集体教育与单独教育并存的方式。这使孩子明白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并不突兀,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存在,同时志愿者和老师使得他们明白有很多群体在关心着他们,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受到很多人关注的。

③当然,聋儿的早期教育中最关键的还是对聋儿听力、认识和发音上的训练,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专门的一套训练方法和步骤,只有在这样一套专业的训练之下儿童才会系统的在听力、认识和发音上发展和进步,以后才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一点也体现了聋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家长对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自己的经验看法和各种的期望,同时这些看法和期望不仅仅单独针类似于早期教育的学校,还包括儿童本身和整个社会。

①家长都认为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家长尤其重视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够使聋儿有快速和正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家长也认为丰富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聋儿的全面发展。

②有些家长也在担心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聋儿在接受了这些早期教育后不一定就能够完全适应走向社会,可能需要很长的过渡期或者很好的衔接,而这些除了需要聋儿的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之外,社会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看出家长对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期望社会能够帮助聋儿适应走向社会的变化。

二、建议

①笔者认为聋儿的早期教育方法选择上最好还是选择专业的学校教育,其优点和好处在研究中显示的十分明显。单一家庭教育或非专业的早期学校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都极有可能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儿童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展和适应问题。

②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聋儿的早期学校教育比较重要的是学校课程设置、师资以及管理和运行方式。同时,针对笔者对聋儿康复中心的观察,聋儿康复中心这样半、全托的学校,儿童的伙食和住宿条件也是需着重考虑的一点。

③笔者根据家长对社会的期望,建议社会也要增加对聋儿这样一个群体的关注和认识,只有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才能使聋儿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和进步。


[文档编号][BPS-25017-ITEMTYPE-10012-25017]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阶段,作为个体认知、情感、社会化、性格等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特殊儿童自身、特殊儿童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wWW.11665.COM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

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档编号][BPS-25014-ITEMTYPE-10012-25014]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文档编号][BPS-25013-ITEMTYPE-10012-25013]
一、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接受的教学理论的影响,因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当问及“您所熟知并运用的教学理论”时,所有的教师都表明熟知目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图片信息交换系统(PECS)和社交故事等,所有的教师都表明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两种甚至以上的教学理论。教师X说:“我习惯将不同的教学理论穿插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我喜欢采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开启每一天,利用图片和时段的搭配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当日的学习任务和安排,从而能心情平稳地参与到当日的活动中;而在早茶时间和午餐时间时,我一定会利用图片信息交换系统,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沟通的要求,我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让我的课堂非常有序,儿童在这之中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除了熟知当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不同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属领域的相关技能也掌握得很好。作业治疗师R说:“在新西兰,我们需要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专业的作业治疗师,四年的大学学习教会我如何将游戏与训练有机地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我想,这是属于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技能。”然而,他们对于非专业领域内容却知之甚少。如:儿童问题行为管理技能是新西兰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而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从事其他种类工作的教师却对这一技能知之甚少。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儿童问题行为管理是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必备技能,大学期间我学习了专门的课程,教会了我如何预知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行为,因此对我来说,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会困扰我。”而另一位语言治疗师则这样说:“如果学生有很严重的问题行为,我经常都是请他的特殊教育教师来帮忙,如果他的问题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原则上我就会暂停对他进行指导和干预,把他直接交给特殊教育教师;而如果学生只是有轻微的问题行为,我会告知特殊教育教师让他提前告诉我相应的管理方法。”这种局面与新西兰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种类明细以及强调不同种类教师合作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在新西兰,团队合作在自闭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事同一类工作的教师(如一所学校里从事语言治疗的所有教师)以及教育同一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种类的教师每一周都会有团队会议,他们相信这些团队会议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和科学地教育自闭症儿童。教师C说:“我们每周都有纵横交错的团队会议,用以分享关于教学和儿童发展的所有信息,这样即便我不在或者我遇到紧急的事情,我的同事也可以代替我做相应的工作,因此我主要服务的自闭症儿童不会因为我的缺席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方面,A市的自闭症教学有着鲜明的特色。为方便论述,本文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和案例结合的方式来呈现。

(一)注重采用可视化的活动安排以及提前告知策略

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非常注重采用清晰的、可视化的活动安排以及“提前告知”的策略。案例一: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有8名学生,平均年龄约为5.7岁。清晨上课铃响,教师J拿出一整套当日学习日程的大图片依次展示并讲解给全体学生。她说:“今天我们要参与以下这些活动———问好、日历、日常锻炼、图书馆……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活动———问好”(在说到问好的时候,老师展示了代表问好的那张大图片)。说完,J开始用唱歌的方式给每一个学生问好:“×××,你好吗?”并根据学生情况,依次要求学生用接唱或口头回答“非常好”或点头方式来回答。在问完所有的学生之后,J将代表问好的图片贴在黑板的右上角以示该活动结束(黑板的最右侧有一块专门粘贴一日学习历程的区域)。在J拿出代表“日常锻炼”的图片的同时,她也拨动了贴在黑板外侧的闹钟(120秒),并告知学生“两分钟后我们要去进行日常锻炼”,所有学生陆续起身开始为出门锻炼作准备(脱外套、排队)。一分钟后,当闹钟发出响声时,J再次发出指令:“一分钟后我们将去进行日常锻炼。”当闹钟显示为0并在此发出响声时,J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说:“现在我们去进行日常锻炼。”所有学生开始在她的带领下陆续走出教室,融入到普通儿童的日间锻炼中。上述活动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情绪稳定地、有序地参与活动。正如教师J所说的:“只要提前告诉自闭症儿童我们将要做什么并且建立好常规,自闭症儿童的日常教学能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善于统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

A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融合教育学校里的教师都非常善于集众家之长,统合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并能将其自然地穿插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案例二: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早茶时间,教师R刚将代表“早茶时间”的图片拿出来,学生H就迅速离开自己的座位,拿着图片沟通板走到R面前,将自己香蕉的图片粘贴到沟通板上,并指着图片跟老师说“我要吃香蕉”。在征得教师许可后,H才开始吃香蕉。早茶时间即将结束时,挂在墙上的闹钟响起,教师R说:“两分钟后将开始数学课。”在随后的两分钟里,R根据闹钟的时间不断提示即将上数学课。数学课开始,教师R说:“今日我们的任务是练习图形,请每个同学坐到自己的学习桌边。”此时,每个学生的桌上已经有了自己任务的图片提示(教师已经提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他们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如学生F的任务有三个:(1)将圆形和三角形分别放入其相应形状的篮子里;(2)将圆形涂成红色,三角形涂成黄色;(3)将左右两边对应的圆形和三角形连线。教师将三个任务依次放在学习桌的三个抽屉里,每一个抽屉里,不仅有任务卡和内容,也有相应的展示任务完成后应展现的情形的图片。F在助教老师的指导下,情绪平静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此案例中的教师R将图片信息交流系统和结构化教学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顺应了自闭症儿童大多数语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在尊重自闭症儿童较为刻板和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三)集体教育活动中兼顾个体发展

集体活动是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依据学生个体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不同学习任务的现象随处可见。案例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M,有52名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5.3岁。歌唱时间,各类专业教师、所有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均来到中心的活动室,特殊教育教师L是此次歌唱时间的组织者。她将当日到中心的自闭症儿童的照片拿到手里,随机走向其中的一个幼儿并说道:“D,请你来抽第一个选歌的小朋友”(D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当D抽出一张名片后,教师L请D向所有参与者展示被抽出的幼儿照片。当D说完“第一个选歌的小朋友是N”后,D将名片给了N,N在妈妈的协助下接过了名片,并走到了教师L身边(L手里拿着装满了多种能代替不同歌曲曲名道具的箱子)。教师L对N说:“N今天你想抽到什么歌曲呢?”N没做声,在妈妈的协助下抽出了玩具蜘蛛。教师L说:“哇,你抽到了蜘蛛。”随后教师L面向全体说:“来,我们大家一起跳‘蜘蛛舞’。”随即教师L开始播放音乐,所有参与人员开始随着音乐跳舞。舞毕,教师L用上述同样的方式陆续邀请其他幼儿参与选照片、选歌、跳舞活动。

(四)善于问题行为管理

A市特殊教育教师都有较强的问题行为管理的能力以及管理智慧,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自闭症儿童随时出现的问题行为。案例四: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阅读课上,教师正带领大家阅读童话故事,A不知为何突然烦躁起来,坐在地上大吼大叫,教师马上对其说“停”,“停下来”,约五次之后,A还是在吼叫。教师说:“我要把你带到隔离间去。”说完,她就把A拉到教室旁的隔离间里并继续回来上课(期间仍能听到A的吼叫)。约十分钟后A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再次情绪平静地跟教师一起看故事书。课后教师告诉我说:“有的时候,自闭症儿童需要一点时间去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这对他们很重要”。当然,这只是日常教学中的小片段。很多时候,当自闭症儿童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行为时,教师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将其化解和处理掉,这跟他们有扎实的自闭症教育知识和问题行为管理技能密不可分。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因为家长跟教师、机构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他们会全面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案例五: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M一个名叫B的5岁女孩和她妈妈来中心参与训练(B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大运动能力发展欠佳)。她当日的任务是在进行大运动练习基础上复习数数。教师Y提前在活动室摆放了5个高低不同的垫子,她一边演示一边告诉B:“双脚跳一个垫子数一个数。”几次之后,她告诉Y:“这下该轮到你了。”接着,Y就跟B的妈妈一起引导B。在最开始的几个练习中,B总是忽略给第一个垫子数数,直接将第二个垫子数作“1”。针对这个情况,妈妈和教师Y每次在B跳到第一个垫子的时候都强调“1”,但仍收效甚微。于是Y拿了一个有数字1的牌子放到第一个垫子上并提示B的妈妈半蹲着手举数字1的牌子(以便B在跳上垫子之前能视线平稳地看到她),在B跳垫子时不断强调数“1”。数次之后,B能开始在有多种形式引导下数1。活动结束时,Y告诉妈妈:“B今日跳垫子跳得很好,但总是忘记数第一个垫子,主要是没有完全建立一物一数的概念,在家里的时候,你可以请她练习数纽扣、数饼干等,慢慢帮助她建立这种概念。”B的妈妈也积极回应老师,并承诺一定多加练习。家长全面参与到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教师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方法,并且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知道在家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方法。毕竟,家长才是自闭症儿童早期最主要的陪伴者和教育者。值得一提的是,选择这所教育机构的家长都认同机构“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的教育理念,因此像B的妈妈这样全程跟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的家长十分常见。

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其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密切相关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上,每一位被采访的教师都表示他们每年都有进行专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原则上只要他们向自己的单位提出了要进行专业学习的申请,学校都会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这为他们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诚如一位被访者所说:“我们学校已经批准我年底去进行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高阶课程培训并且帮我付了培训费,这让我能全心全意地学习,我很想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在“为何想去参加进修”的问题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其参加进修的主要原因。如一名被访教师提到:“当我(她来自南非)刚来新西兰从事这份工作时,我想我总有一天还是会回到主流学校去工作的,因为我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现在我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我很享受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且已经申请明年去大学进修特殊教育专业了。”除此之外,也有个别教师提到工作需要是其参加进修的主要原因。由于自闭症教育发展速度迅猛,且新西兰政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提供了门类众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及相应的经费保障,因此不少教师愿意花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诚如某被访者所说:“自闭症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如果不抓紧进行学习,我就会被理论和实践逐步淘汰,所以进修是必须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西兰从事自闭症教学的教师拥有较为正确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和教学观,拥有扎实的自闭症教学的相关理论,能有效组织和管理自闭症儿童的课堂教学,这跟他们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密切相关。


[文档编号][BPS-25012-ITEMTYPE-10012-25012]
摘 要: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一生发展,而教师是决定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随着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师资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近年来我国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文献做综述.

关 键 词:幼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教师专业化

在学术界对学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前教育春天到来的大背景下,学前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一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教师对特殊学生身心健康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学前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对研究结果的量化分析

本文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年-2014年期刊论文进行检索.使用“主题”为检索项,先以关 键 词“幼儿特殊教育”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项中以“师资”和“教师”为关 键 词分别再检索.共检索到25篇文章,其中12篇论述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

(一)时间分布

我国自2003年有关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论文开始出现,其中09-14年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占论文总数的56.33%,可见幼儿特殊教育师资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近年来形成热点.

(二)作者地域分布

四川省2篇,上海市4篇,贵州省1篇,北京市1篇,甘肃省1篇,河北省1篇,浙江省2篇,其他省份0篇.可见对于幼儿特殊教育师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少数省会城市.

(三)国内外分布

12篇论文中有11篇是研究中国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1篇论文研究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反思及启示.总体来说对国内的研究占主流.

(四)研究方法分布

单独使用调查法的有7篇,单独使用文献法有1篇,单独使用理论推导有3篇;3篇论文同时使用了理论推导法和文献法.

二、研究内容综述

(一)对幼儿特殊教育师资现状分析

1.幼儿特殊教育师资接受在职培训情况的分析

接受在职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环节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层次有着重要的意义.蔡卓倪认为在当前幼儿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偏弱的情况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在职培训;各级相关单位应该提高重视,可以采取聘请学前特殊教育领域优秀专家讲学和举行不定期的学术讨论、交流会等形式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1]

2.对幼儿特殊教育教师融合教育观的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指的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儿童共同活动、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权利和能力.张丹丹和孙纳认为“当前幼儿园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师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融合教育理念,获取融合教育的知识和技能.”[2]

(二)对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分析

当前幼儿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表现为:部分地区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年龄结构呈两极分化;一线教师的起点学历较低,面临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层次的挑战;绝大多数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在职培训力度偏低.例如张燕认为当前“受托特殊儿童的幼教机构教师无相关的知识技能,需到岗后再接受特教培训.”[3]蔡卓倪认为“成都市大多数学前幼儿教师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76.3%的教师面临着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只有6.6%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压力.”[4]张丹丹和孙纳认为“由于缺乏专业支持,幼儿园教师在接纳特殊儿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认识与行为相背离.”[5]

(三)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研究认为引起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国家、地方、学校和个人等四个方面.国家长期以来对于学前特殊教育和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不够,特别是中西部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迟缓;地方上,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学校教育方面,特教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开设不足,普通幼儿园还没有做好开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准备;个人方面,部分老师的起点学历低,面临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层次以适应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挑战.目前,由于“幼儿师范未开设相关的特教课程,高等师范教育中也仅仅开设特教选修课,并且范围狭窄”[6],致使师范生的特殊教育技能差.朱宗顺认为“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从公平的角度,国家和社会应该特别关注.”[7]与此同时,“目前地方特殊教育行政管理大都归属基础教育,因此很容易把重点放在义务教育而疏忽对学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8].焦红云认为“河北省指数特校师资以河北邯郸特师中专毕业生居多,专业进修较少,知识陈旧老化.”[9]朱宗顺还认为“在浙江省普通幼儿园中,有58%幼儿教师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但74%的普通幼儿园没有有意识地建立相应制度措施开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准备.”[10]

(四)促进幼儿特殊教育师资改善的对策分析

现有的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上诉问题:一是将特教融入大教育体系,推动幼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二是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各高校设立复合型培养项目;四是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张丹丹和孙纳认为“特教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专门培养来进行.”[11]蔡卓倪认为“青年教师是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重视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派送中青年教师到较为权威机构进行访学或者培训.”[12]陈红认为“可以参照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对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要求,使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更专业化地发展.”[13]苏云雪等指出“已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共享相关课程,突出早起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可以参照美国高校做法,设置相应的教育硕士.”[14]刘婧认为“应在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改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条件,使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发生率降到最低.”[15]三、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研究建议

(一)比较研究欠缺,有待提高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所经历的问题可能也是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问题.部分与我国类似的国家也经历过相同的阶段,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解决目前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国外相关的研究只有一篇相关文献.

希望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国外的相关情况和研究进展,以便为我国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二)相关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研究更多是实证研究,并且多数的调查研究在研究设计上缺乏理论论证和预调查,缺乏理论深度和针对性.理论研究数量少,研究不够深入,学前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理论支撑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降低了教育理论 340;指导作用.

因而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重视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首先确保前期研究的设计质量,进行必要的论证,提出合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希望研究学前特殊教育的学者加强教育基本理论与科学研究的联系.

(三)可深入研究某些特殊的问题和领域

可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和领域进行研究,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资质标准研究、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研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资研究等.


[文档编号][BPS-25010-ITEMTYPE-10012-25010]
第1页┆共1页  1 每页10项┆共10项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