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实践探索
解决问题是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核心载体,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在传授数学教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方法,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小学数学解题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讲究技巧、方法,用小学生感兴趣、能够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从中总结技巧、规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展开探析,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也是首要步骤,学生在审题时可以快速了解信息,并且进行处理。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读懂题目,建立表象;其次,明确主要问题;再次,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这样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 师也可以设置具有迷惑性的题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审题时也会更加细致、细心,关注容易混淆的字眼,提高审题能力。
二、创设情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教师可以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通过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情景不仅能缓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紧张情绪,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橡皮擦、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再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组手中的铅笔要 比前一组学生手中的铅笔多出 5 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手中的铅笔数量计算其他两个小组的铅笔数量,最后学生会得到 5、10、15 这样的数字,也明白了 1×5=5、2×5=10、3×5=15,从而理解乘法规律。教 师通过情景把学生带入乘法口诀的学习氛围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应用。
三、坚持学生主体,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
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教师一直坚持的原则,但当教师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往往会不重视甚至忽略这一原则,这就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减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将解决问题这一方 法运用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时,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 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如,在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为小学生提出特定的问题,然后让他们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将自己获得的答案分享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在讲解相关例题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例题之前向小学生提出与例题相关的问题,以此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最终独立解决问题;在对课堂所讲知识进行总结时,教师首先可以将课堂知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叙述出特定部分的重点内容。通 过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还可以减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其教学效率。
四、组织生活实践,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然而,很多小学生都缺乏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就导致其无法高效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鉴于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其主动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长在掌握子女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与其共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完成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积极寻求家长配合,邀请家长与子女共同到超市进行采购活动,学生就可以在超市中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与“小 数”相关的知识,人们可以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重量等。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可以与子女共同购买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牙刷、毛巾、饼干等,并请子女从钱包中取出适量的钱独立完成付款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探索顺利完成购物活动需要的金额,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主动观察不同商品的价格,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小数的加法练习,解决在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五、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数学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中总结规律、技巧,改变以往题海战术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提高数学解题问题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在素质教育的指引和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积极借助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式进行教学探索,在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文件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实践探索.docx]


[文档编号][BPS-13875-ITEMTYPE-10012-21866]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