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实现有效沟通
马歇尔告诫我们:“你说出口的话将会改变你的人生。”每个人自出生起便开始用语言构建自己的生命故事,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对每一个人的生活至关重要。为此,马歇尔基于语言找到了解决冲突的方法,即非暴力沟通。本书中,作者引导人们从“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源头的探寻并开始建立与自己友爱的关系,再推己及人,与他人建立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联系,从而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活出自己的价值观。

马歇尔借用甘地曾使用的“非暴力”一词,来指代当暴力从心中消融,天性中的善自然呈现的状态。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具体的沟通方法: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给予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的途径,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因此这种沟通方法也被称为“善意沟通”。

人类以社会化的形式存在,正如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的构建,是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非暴力沟通,意在提醒我们早已知道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相互连结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相互连结性代表了人具有换位思考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家长、老师,我们在教育中需要从自身做起,并且引导孩子从探寻人类共同需要出发,去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进行更有效地沟通。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的行为。这种言语暴力在校园甚至家庭中同样存在。

由于人性被“和平”和“暴力”所撕裂,因而每一个时代都召唤着“非暴力”。当说出口的话成为泼出去的水,当造成的伤害难以挽回,人们不由得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懊悔中。非暴力沟通帮助人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在沟通中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在一个更深的层面,非暴力沟通是持续的提醒,让人们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它告诉我们,解决所有暴力唯一的道路,便是放下执见。一旦人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上,而不是诊断和评判,他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

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阶段,焦躁和叛逆往往不可避免。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难免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

非暴力沟通提倡将注意力聚焦在对方的需求上。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会聆听他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接纳自己并不乐意听到的回答。

他们通过“非暴力”(Ahimsa:指在瑜伽练习不能过于激进,不能给身体带来劳损或者伤害)原则,在平等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意识,从而消弭鸿沟。他们都无需讨对方欢心,而是学着成长、接纳和爱。


[文件下载][《非暴力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实现有效沟通.docx]


[文档编号][BPS-13833-ITEMTYPE-10012-20911]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