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
第一个:道德评判
就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个事后,我们会有习惯性的定义。对于不熟悉的人或事,会认为没有修养等等。之前看到一本书中讲到一件事:两个孩子在地铁里吵吵闹闹,他们的父亲坐在旁边默不作声,作者认为孩子没有教养,走过去提醒那位父亲管管他的孩子,那位父亲说:对不起,这两孩子的母亲刚刚在医院去世了,两孩子还没接受反应过来等等,作者立马理解了且提出是否需要帮助之类的。在知道原因前,我们会习惯性地进行道德评判,认为这两孩子无教养,一旦使用道德评判的方式与人沟通,肯定就是暴力沟通。第二个:比较看看别人怎么做的,你怎么做的,你为什么比不上谁谁谁?这种比较会给对方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犯比较的暴力沟通方式。我们会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例如:谁谁谁比你游泳好,比你学习好,比你乖等等,这会给孩子挫败感,孩子的信心会受到打击,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孩子更容易叛逆。第三个:回避责任我们经常说“我不得不”,我不得不早起给家人做早餐,我不得不加班,我不得不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等等,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不得不”的事情,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可以选择不做早餐,选择不加班,选择不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可是如果不做,那可能家人没有丰盛的早餐,工作就没有了。此时,就面临着选择。我非常认同卢森堡博士倡导的一个方法:就是把“我不得不”改成“我选择”。当把它改成“我选择”的时候,心情就马上不一样了。我虽然不喜欢加班,但是如果不加班的话,我就没法承担家庭责任,所以我选择承担家庭责任,这时候负面情绪马上就会下降很多。我们有时候不能选择这件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这件事的态度。第四个:强人所难威胁,你不听我的,就怎么样怎么样。这种经常出现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上,我经常听见有父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等,这对孩子来说就很恐慌,很威胁了。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就是讲事实,讲感受,讲需求,希望得到什么,最后希望对方怎么做的具体要求,只有将四步连通起来,非暴力沟通就实现了。

非常有收获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生气,一定是因为他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首先我们观察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无论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益于我们。我们只是去观察,要做到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我们的挑战在于不夹杂任何评判。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它不鼓励人们做静态、一概而论的陈述,而是提倡我们在描述观察时清楚的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境。我们习惯混淆观察和评论而不自知,如“我家孩子爱拖延”;若用区分观察和评论的方式表述,可表达为“我家孩子只在考试前一晚学习。”

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当我们说“你从不懂我”,真正的心声是渴望得到理解。但对方听到的是批评,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

[文件下载][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docx]


[文档编号][BPS-13833-ITEMTYPE-10012-20908]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