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是一份综合性报告,旨在评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绿色金融政策的效果,并提出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以下是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的简要介绍。

一、报告内容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包括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等各项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和市场规模。
2.绿色金融政策的分析和评估,包括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政策的改进方向。
3.绿色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包括绿色金融机构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各种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情况。
4.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包括绿色金融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5.未来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包括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二、报告亮点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的亮点包括:
1.分析深入:报告对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政策效果、机构类型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数据权威:报告的数据来源权威,包括中国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和国内外公开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观点独到:报告提出的未来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独到性,对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报告意义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的发布,对于促进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推动绿色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报告提供的数据和分析,为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绿色金融政策和发展战略。此外,报告还可以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文件下载][最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docx]


[文档编号][BPS-15513-ITEMTYPE-10012-1551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行业的热门话题。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报告旨在评估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表现,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银行绿色金融的现状
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情况
大多数银行都已经推出了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碳金融和绿色投资基金等,这些产品已经开始成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金融市场的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金融市场正在迅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制定绿色金融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情况
大多数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成本高、风险评估难度大等问题。

二、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趋势
绿色金融将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了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银行将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业务的规模和范围,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绿色金融政策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制定和加强绿色金融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风险评估和监管将更加严格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是未来的趋势之一。银行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监测,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数字技术将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将更加依赖数字技术来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数字技术可以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也可以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测。

三、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银行应该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同时,银行还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加强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银行应该加强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绿色金融意识和专业水平。银行还应该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更多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
加强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和监测银行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监测,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银行应该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测。银行可以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推动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文件下载][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docx]


[文档编号][BPS-15512-ITEMTYPE-10012-15512]
今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但深圳人行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各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仍面临制约。

(一)绿色项目储备不足。受自然环境制约,我市难以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类型绿色项目,现有项目多为大型核电站等基建项目,整体储备不足。金融监管部门对异地投放信贷业务进行了限制,导致我市绿色信贷无法投向外地绿色项目,只能集中于中广核、格林美等本市头部企业。

(二)绿色金融标准统计制度缺失。绿色信贷在投放时需要参考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如债券、基金、保险等)运行情况。但目前,我市发改、人民银行和银保监等部门的绿色金融产品统计口径不统一、缺乏针对不同类别金融产品的标准统计制度。金融机构无法全面统计绿色金融产品运行情况,难以为绿色信贷业务投放提供有效参考。

(三)绿色消费信贷规模小。绿色消费信贷是针对消费者发放的信贷,通过刺激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绿色消费信贷项目主要为购置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结构较为单一、整体规模小,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效果有限。截至2021年5月末,深圳绿色消费融资余额21.5亿元,仅占全市个人消费贷款0.08%,绿色消费增长动能不足。建议:地方金融监管、发改委、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建立“政银企”对接绿色企业项目库,定期梳理优质绿色企业项目,推送给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局,指导金融机构精准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发改、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局等部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产品统计标准,完善统计制度。大力培育多样化的绿色消费市场,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激发绿色消费内生动力。

[文件下载][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调研报告.docx]


[文档编号][BPS-15511-ITEMTYPE-10012-15511]
十年回顾:绿色金融资产投资回报观察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产品。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与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类绿色金融资产已经初具规模;在ESG投资理念逐渐盛行的当下,很多机构也存在绿色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我们回顾过去十年绿色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数据,发现绿色金融资产存在投资价值,但收益波动偏大:一方面,证券市场的绿色资产投资回报并未表现出稳定的正超额收益水平,股债的绿色资产均表现出“牛市更牛、熊市更熊”的特征,其收益的波动大于市场整体表现;这可能与绿色金融资产的社会效益、环境规避效应、政策红利等方面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碳排放权的价格则呈现震荡走高的态势,近年来投资收益率攀升,未来大概率仍有上升空间。

2022年,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市场成绩斐然
2022年,“二十大”报告对于绿色发展的全局性部署,奠定了未来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出台与完善,逐步构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绿色产业政策快速丰富与扩容,逐步搭建完成了双碳的“1+N”政策目标体系。
2022年,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①绿色信贷余额规模持续增长,增速逐季上升;各银行持续发力绿色信贷业务,中小银行增速显著加快。②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继续攀升,地方政府发行绿债占比显著提升;绿债存量规模不断增长,交易热度也有所提升,但在市场中占比仍偏低。③碳交易市场稳健运行,地方碳市场价格大多上涨,交易活跃度提升;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相对平稳,但交易量降幅明显。④绿色股票指数供给有所增加,有碳中和指数等特色标的发布;绿色基金的数量持续增长,但规模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而有所回落。⑤绿色保险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产品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险资也在积极开展绿色产业的投资,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2023年,绿色金融市场稳步扩容,绿色权益资产优于绿色债券资产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任重而道远,展望2023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将继续稳步发展。一方面,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各项绿色金融产品在标准体系的建立、统计核算、监管信披、优惠政策等方面均有值得改进的空间。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大概率继续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继续致力于推进全国市场的行业扩围,但进程可能相对缓慢;绿色权益工具种类继续丰富,但规模可能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绿色保险业务规模也将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增长。
对于2023年绿色金融资产的表现,我们有如下判断:第一,绿色股债资产牛市更牛、熊市更熊的特征,决定了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先于绿色资产具体类别的判断。考虑2023年国内经济底部修复、企业盈利改善、利率中枢抬升的宏观背景,2023年的资本市场整体股优于债,那么绿色权益资产的表现可能也将好于绿色债券资产。第二,碳排放权因其价格未来的走高趋势,是更加确定性的资产,但目前碳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尤其全国碳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仍有较多行业未能纳入,碳排放权资产的投资需要研究和观望。

风险提示
1)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出现超预期下行,影响绿色低碳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绿色金融市场与产品的表现。
2)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不及预期,或者政策对于绿色金融的优惠与支持不及预期,都可能影响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3)金融市场受到内外部不确定性事件的冲击而出现波动,并导致风险进一步蔓延到绿色金融领域。
4)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舆论与政策转向,影响市场对于双碳目标进程的判断,以及对绿色金融发展前景的预期。

[文件下载][年度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构筑双碳战略的金融基石.docx]


[文档编号][BPS-15510-ITEMTYPE-10012-15510]
1.绿色金融的现状
就现阶段发展而言,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早在197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就是国际银行业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现“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而那些采纳了“赤道原则”的银行又被称为“赤道银行”。在我国的银行业中,现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我国商业银行贯彻实施绿色信贷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信贷” 。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2007 年 4 月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发布《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第一次将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监管范围内ء同年7 月,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个《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 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ء 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أ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ء根据《意见》的规定,我国的商业银行今后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ء 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要及时公开查处情况,即要向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的环境信息。 而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二)“绿色信贷” 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 149 江苏商论 2009.1 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一种以透支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面对这样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而同时, 全国大型恶性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 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有力的措施, 但从现实来看,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两高”企业的扩张趋势。
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两高”企业能获得雄厚的信贷资金支持是其快速扩张的动力源, 这样中国的商业银行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间接帮凶(陶玲、刘卫江, 2007)。 如何让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外部金融机构对其经营行为的约束,而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控制方式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绿色信贷”就体现了银行业的这种功能,它是我国遏制“两高”行业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3.如何发展绿色金融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鼓励银行设立绿色信贷专项额度,支持有条件的银行探索绿色金融专业化经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碳排放权、排污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特许经营收费权等纳人贷款质押担保物范围,推广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
强化直接融资,支持绿色债券规范有序发展,鼓励符合条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节能环保项目建设资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投资节能环保产业。
支持社会资本以PPP和第三方服务等模式投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探索发展绿色保险,研究开发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的保险产品,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绿色发展基金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文件下载][银行关于绿色金融的报告(绿色金融的现状).docx]


[文档编号][BPS-15507-ITEMTYPE-10012-15507]
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英国政府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即气候变化税。其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石油产品、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均可减免税收。该税征收目的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并非是为了扩大税源,筹措财政资金。其税率按电当量计算,气态燃料为0.15p/kwh(p为英便士,1便士约为0.15元人民币),燃煤1.17p/kg(相当0.15p/kwh),液化石油0.96p/kg(相当0.07p/kwh)、电力0.43p/kwh。自2001年4月1日开始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

2005年英国率先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在2007年预算中宣布将支持建立第一个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的大规模示范项目。2007年5月的《能源白皮书》更是确定了计划的细节,宣布开展一项竞赛。英国政府为这场CCS竞赛计划设定的目标是2014年实现大约90%的捕获和埋存比例。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对CCS示范项目的成本资助可以达到100%(不包括电厂建设成本)。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 Stem)领导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

2007年,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CC),负责制定气候和能源策略,并处理跨部门的策略协调问题。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等。2007年出台的英国建筑能源法规要求定出非常强制性的日程表,要求英国2013年以后所有公共支出的项目、住房必须达到零能耗,这归结起来叫第六级标准,任何私人的建筑都必须在2020年后达到零能耗。

2008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2008年5月,英首相布朗指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第四次技术革命,英国希望能够率先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上成为全球商业化规模示范的国家之一,英国也希望在近海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该部整合了原来由商业、企业及管制改革部(BERR)负责的能源策略制定职能,以及由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部(DEFRA)负责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制定职能。该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整个英国向低碳经济转换,另外还负责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确保能源使用的高效和经济性。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2008年年12月1日,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创建的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式成为法定委员会,负责就英国的碳预算水平、实现碳预算的政策措施等向政府提供独立的咨询和建议。委员会于当天提交了其第一份相关报告――《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报告详细阐述了英国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方式和路径,提出了一个涵盖2008-2022年三个五年期碳预算的未来减排路线图,并分析了其可能给英国带来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相继推出3项重大低碳战略。2009年3月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BERR)委托独立研究机构 Innovas Solutions 出台《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对全球低碳和环境产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报告认为,即将来临的绿色产业革命将会涉猎全球各个领域,将对低碳科技、产品和服务产生大量需求。以《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等研究报告为依据,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全球势必要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不仅能推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有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衰退,而且也是英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同时,也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而要完成这项特殊的预算,低碳的绿色能源推广是重要一环。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其中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新能源推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风能利用是英国新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英国正在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根据要求,英国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要达到零碳排放。

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到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

2009年6月26日,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通往哥本哈根之路》概述了英国的基本立场:如果不对气候变化加以抑制,英国的经济繁荣、环境和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英国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洪灾风险,这会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更极端的夏季高温,同时还会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交通网络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及经济衰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还会引发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扩大疾病传播范围和不断增加的气候难民等诸多问题。然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必须抓住良机。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英国一直得益于新型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英国还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2009年7月15日,英国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说,全球低碳产业的价值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表明政府会支持并确保英国在这一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同时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是英国到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它要求所有方面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它综合考虑了能源安全、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力回应。这份《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同时出台的配套方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2009年4月,英国已经拨款4亿英镑用于研发低碳技术。据预测,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达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为英国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在交通方面,到2020年使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在接下来两年中投资3000万英镑,生产大量低排放的公共汽车。在英国主要大城市中安装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方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每辆2000到5000英镑的补贴。在住房方面,到2050年将来自住房的碳排放几乎减到零。由于住房基本是现有建筑,所以主要采用节能改造的方式,计划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将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其中《低碳工业战略》指出,政府将在政策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制造业全面支持,包括软件、制药、化工、发电、汽车、航空等领域,协助解决低碳工业发展的瓶颈,打造创新氛围,包括改变机制、消除壁垒和支持研发等。《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还首次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机构,各部门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排放超标将受到处罚;二是农业,支持将各种垃圾用于生物质发电。
英国政府还于2009年7月15日《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气候能源战略》,对低碳迁移的具体任务目标进行了部署。该计划规定:到2020年,英国碳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划规定到2020年,绿色行业工作机会要超过120万个;对700万个家庭住房进行绿色改造;支持150万个家庭自产绿色能源;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原油进口减少一半;新生产汽车的排放在现在基础上减少60%。
英国政府在对“低碳经济”产业化进行深度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决策,英国应当抓住全球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创造的巨大商机,实现经济的重新崛起。《低碳产业战略远景》强调英国应当围绕4个方面加快实施低碳产业战略。一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商业、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成本。二是重视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输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未来英国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方向。三是使英国成(下转第28页)(上接第23页)为全球低碳汽车开发和生产领先者。四是通过提供技能、基础设施采购和研发、示范和政策的部署,使英国成为低碳经济商业中心。

2009年11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是英国未来能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力发展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草案决定重启核能发展计划,批准了10个新核电站。2009年12月1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了题为《智能电网:机遇》的报告,宣布将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报告提出,2020年前,将4700万个家庭普通电表全面替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还成立了智能电网示范基金,在未来5年内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帮助英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工党政府在2010年3月24日启动一个20亿英镑的“绿色”投资银行计划。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太尔・达林(Alistair Darling)表示,该计划有望在5月6日进行投票表决。他同时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的投资,以便促进持续18个月经济萧条过后经济的发展。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英国正在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英国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实施低碳经济以抑制气候变化有着更紧迫的需求。发展中国家不应再延续发达国家历史上的那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希望发展中国家使用英国低碳模式。

[文件下载][英国绿色金融实践报告.docx]


[文档编号][BPS-15506-ITEMTYPE-10012-15506]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简称“外资企业”)44.60万户,较2012年同期略有增长,增速为1.2%,注册资本12.36万亿元,同比增长7.8%。外资企业发展态势趋稳趋缓,逐步走向平稳,但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区域结构逐步优化,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地,利用外资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稳定期。
截至2014年10月15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外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48份。我们依据“金蜜蜂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4”,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基于报告参数,我们对外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整体描述,并结合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咨询方面的经验,对这些报告的整体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尝试总结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外资企业报告的数量近年明显增长,但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17份 评估样本中全球总部位于美国的企业最多,有17家,占比超过1/3。
27.1% 评估样本中接近30%的报告为可持续报告,比全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重高。
47.9% 评估样本中近半数企业已报5次甚至以上,且多为连续,报告的定期机制逐渐形成。
52.1% 超过半数报告的篇幅超过50页,披露的内容较为详实。
72.9% 超过7成的报告是中国区报告,外资企业较为注重与中国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20.8% 评估样本中信息技术业企业占比超过20%,信息技术业企业报告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GRI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是被参考最多的依据,为56.3% 的报告所采用。
20.8% 评估样本中有10份报告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审验,占比超过20%,远远高于总体接受审验的报告比重。
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
外资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62.18,整体处于追赶阶段。卓越水平和起步阶段的报告不多,优秀、追赶和发展阶段的报告相对较多,尤其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报告。外资企业报告中相对质量高的报告较多,但质量相对低一些的报告也不少。
从整体来看,外资企业报告质量整体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在可读性和创新性方面优势显著。

主要发现
发现一:重视通过报告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
外资企业报告数量逐年上升,从无到有,从1份增长到2013年的200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8月,53家知名外商投资企业首次集中了社会责任报告。72.9%的报告是国别报告,内容专门针对中国的社会责任相关内容。报告质量整体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尤其可读性平均得分率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的2.35倍。外资企业往往会在报告中列示一些链接,可以使感兴趣的利益相关方了解更为详实的内容。部分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部分列举利益相关方沟通活动。部分报告将利益相关方沟通作为单独的章节,如《NEC CSR年度报告2014》(中国地区版) 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作为单独的章节,系统披露了公司开展利益相关方活动的课题和成果,介绍了公司参加联合国全球契约、第5次日中韩圆桌会议、第8届中国CSR国际论坛等与利益相关方交流的最新活动和进展。报告在封底披露了各种版本报告、社会责任进展的获取方式等,表达了公司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真诚态度。

发现二:重视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外资企业环境管理议题指标覆盖率为39.1%,高出中国企业报告该指标覆盖率的35.8%。外资企业往往依托母公司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建立系统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如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在《2014东芝(中国)CSR报告书》中提出,东芝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集团管理的优先事项,并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当中,不断优化包括评估、审核、合规、参与和推进五个步骤的环境管理流程,从而确保环境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设立“国际地球环境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对环境问题等进行政策提案,确认和跟踪环境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对其方向性和计划进行议定,并落实公司整体方针;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依照《东芝环境推进基本规程》和《东芝综合环境监查实施规程》等集团环境管理文件,对中国区各分子公司实施环境监查,确保环境管理政策与目标有效落实。

发现三:将供应商管理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供应商指标覆盖率超过40%,是中国企业报告该项议题指标覆盖率的2.2倍,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表现尤其优于平均水平。在华外资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商在人权、环境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带动并帮助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如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2013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表示其在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与沟通中也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广泛传递可持续的绿色实践;更新包含遵守法律、劳工、健康安全、环境、伦理道德、反腐败、礼品和娱乐政策等七个方面内容的《供应商行为准则》;实施“创新成就卓越、推动业绩、节省成本”(IDEAS)计划,以鼓励供应商,为其提出降低成本、做出改进的建议。IDEAS将有助于创建一种良好的环境,促进伊顿、供应商及客户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谋求共同利益。

发现四:注重与NGO等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组织议题平均覆盖率超过35%,是中国企业报告该议题平均覆盖率的2.2倍,其中,民间组织议题指标覆盖率是平均值的3.3倍。与民间组织合作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等是外资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主要方式。如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NGO的理念是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三星与中国医学基金会合作,为帮助中国相对薄弱地区基层医院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服务水平,正式启动智能化超声培训公益项目。6百事早在2001年就开始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缺水家庭和学校解决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百事因而成为参与该项目的首家“财富500强”企业。

发现五: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报告的外资企业母公司基本上均是系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的公司,公益活动管理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外资企业沿袭母公司系统的公益活动管理体系,在中国开展具有针对性,并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公益活动。如佳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作为一家影像系统产品制造商的优势,开展丰富的公益活动。具体表现在《佳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2014》以影像公益,传递感动为主题,系统披露了公司的影像公益战略,在用影像为人类文明存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影像公益社区行方面的实践等内容。

发现六:对出资人和金融机构的履责信息披露不足
外资企业报告对出资人和金融机构议题的披露程度相对较低,议题平均覆盖率仅为6.3%和2.1%。外资企业报告为出资人带来利润情况指标覆盖率仅为中国企业报告该项指标覆盖率的28.2%。在金融机构议题方面,对金融机构履约的情况和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标的覆盖率分别是中国企业报告对应指标覆盖率的13.6%和11.2%。

建议
建议一:积极中国区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外资企业应加强对报告价值的认识,将报告作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方式,作为利益相关方了解、认同并支持企业发展的钥匙,积极中国区报告。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外商投资协会等应该鼓励外资企业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并通过评奖、给予优秀报告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外资企业中国区报告的积极性。

建议二:进一步提升利益相关方的阅读体验
改进报告框架、结构,让报告结构能清晰明了地体现企业的理念和行业特色。如报告以利益相关方为主线,在框架中用亲和的语言写明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理念;如报告以议题为主线,在框架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体现企业在各个议题方面的理念。改进报告形式,用更能为利益相关方接受的形式组织报告的语言,如报告设计考虑更亲和、多样化,用图表、逻辑图等表现内容,在报告中增加企业文化元素等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建议三:加大经济信息的披露力度
加大对经济信息的披露,改变报告以公益活动、环境议题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状,平衡地披露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管理、实践和绩效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出资人、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力度,加强在中国投资效益和市场贡献等方面经济信息的披露。

建议四: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社区资源补充利用等议题的披露
与中国各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倾听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和期望,识别重要利益相关方和议题。加大对利益相关方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的披露,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对社区资源的补充利用等。加强对环境管理、供应商管理、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活动等方面优秀实践的宣传,促进更多的中国企业对相关议题披露的重视。

建议五:借鉴母公司优势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水平

[文件下载][外商投资企业绿色金融产业报告.docx]


[文档编号][BPS-15505-ITEMTYPE-10012-15505]
调查背景: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首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人类活动也前所未有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及其支撑的生态系统运转。而这种威胁与挑战以生物资源的减少、生态系统的恶化等形式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继2010年颁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之后,我国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如林业、农业、建设、水利、海洋、旅游等)也分别在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生生物、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在此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成为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而作为经营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关注程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见证。
本刊希望通过调查,展示当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基本认识、披露程度以及披露经验,系统总结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战略、决策的实践方式,以及值得推广借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为业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挑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思考。

调查对象:
在2013年的约1000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按以下标准甄选100份:
一是时间,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8日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是报告的质量,有第三方权威评级机构评级较高或者第三方权威组织评价靠前,
三是行业分布,根据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考虑行业分布,比例上有所对应:大型基础产业(采矿、水电、建筑、制造);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的产业(农、林、牧、渔、副业;狩猎、动植物贸易);依赖生物多样性的绿色企业(有机种植、采伐、加工、可再生能源、旅游);其他企业(金融、保险、商业、规划、咨询)。
四是对企业的性质,中央企业、国有控股、外企、民企等四类有所均衡。

调查依据:
除了可持续发展的释义注解中申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Iso 26000中多处提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如在利益相关方识别中识别出有类似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在防止污染中包括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在七大核心主题之一的环境中,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恢复”作为其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提出了识别环境消极影响、环境影响成本内化、威胁物种生存的传播、生态管理、自然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动物福利等细化的实践要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1版)中有6条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指标,涉及高管职业经验、经营所在地以及经营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产品以服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描述等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制定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中,提出了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环境主题的两个扩展指标。
本调查根据ISO 26000、G3以及CASS2.0的以上相关指标设定,此外,考虑到一些社区csR项目确有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生物多样性与促进消除贫困和发展章节”的内容,增加社区项目中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

调查结果:
(一)样本概况
在本次调查的100份报告中,国有企业28份、国有控股27份、民营企业31份、外资企业14份。这些企业所涉行业分布如下:信息技术产业9家、金融与保险业8家、采矿业4家、食品、林业、渔业等11家、房地产业2家、纺织与服装业2家、公共事业11家、化工行业5家、日用消费品与零售业5家、交通运输5家、旅游酒店业5家、综合业2家、能源业5家、汽车制造业3家、物业管理1家、其他制造业17家、医药业5家。

(二)具体情况
1、11%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战略
在G3的企业治理指标中要求,在决定最高管治机关及委员会成员考虑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资格及经验。此举的价值在于确保企业决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科学性与预见性,也将商业决策与生物多样性的挑战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企业商机,并将相关的指标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可惜的是,此次调查中并没有任何一份报告对此有所披露。但是,11%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单独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战略之中,而仅仅是在环境保护的大框架中提出了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以及计划。
2.21%报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共有21%报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但仅有8%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提出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议题之一,酒店、运输、汽车、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的报告各1份,采矿、其他制造行业的报告各2份。1%的报告中,即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在利益相关方识别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组织或群体。
3、部分报告识别生物多样性风险
在ISO 26000以及G5中,对报告披露机构所在地涉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物种、水体以及其活动、产品、服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情况有披露要求。部分报告中对这些情况有识别,但仅以零散而非系统的形式展示。
本次调查中显示,7%的报告中披露按照生物濒临绝种的风险,依次列出处于受机构经营活动影响的、被列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家保护名录的物种数量、17%的报告中披露受报告机构排放水和径流严重影响的水体以及相关栖息地的特征、规模、受保护状态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描述机构活动、产品、服务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的报告分别有55%、45%、19%,10%的报告中披露机构在环境保护区或保护区毗邻地区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拥有、租赁或管理的土地地理位置和面积。
4、约半数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除了对基本风险的识别,更重要的是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营实践之中。调查显示,分别有50%、49%的报告披露了当前采取的行动、未来的计划等。这些行动与计划,如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等等,大部分没有提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进行阐述。
5、少数报告在社区项目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
13%、9%、15%、4%的报告中分别披露了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扶贫项目、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教育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项目以及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社会投资。2%的企业报告了3项活动,5%的企业报告了2项活动,24%的企业报告了1项。大部分的项目中并没有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而是以水资源保护、生态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其他的生物多样性内涵的表达显示。

(三)结论与建议
1、识别方式有待改进
21%的报告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名词,53%、45%报告中“描述机构活动、产品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50%、49%的报告披露了管理影响生物多样性当前采取的行动、未来的计划等,但仅有8%的报告列出生物多样性作为报告议题。这体现了:
一方面,除去未涉及的部分,过半数的企业在实践中已经涉及了生物多样性。这些报告中出现了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植被保护、绿色减噪、生态循环、有机认证、碳平衡等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名词。这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渗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产品研发、经营风险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极少数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识别出来,作为报告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这意味着大部分报告对于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准确而完整的认知,仅仅是涉及,事实上,远不止如此。譬如,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中披露,旗下生态岛公司污染土壤修复课题列入北京市科委重点科技服务业项目,作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一部分,土壤修复已经为企业带来重要的机遇。然而除此项目,报告通篇未能提及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部分公用事业行业的报告中,多处提及施工注意植被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然而,作为公共事业中最经常涉及的风险管理内容,未能系统提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议,并作为企业管理流程中的一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富士施乐专门系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的报告中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列出了具体的问题,举措,以及反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此举值得借鉴。

建议:
首先,熟悉国际国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尤其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指标,熟悉行业规范以及经营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操作要求和规范,这是识别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基础。
其次,尽量建立与利益相关方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根据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或者与之相关的社会责任议题,并根据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建议不断调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第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身的经营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在企业活动、产品、服务等相关板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或可寻求专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机构的支持,进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识别出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将其列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中。
2、多数企业未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战略
未有报告披露最高管治机关及委员会成员是否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专业经验和背景,仅有11%的报告提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或者环境战略之中,大部分的企业报告中并未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比如LG的报告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环保型产品开发程序中,对高分子及橡胶制品添加剂中含有的P—锌酚和二甲基乙酰胺等列为了禁用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物质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如果它们被暴露在自然环境,将会在生物体内产生和累效应,降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能力,严重影响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LG化学先行展开了针对上述物质的调查及禁用举措,提高了公司产品的环保性能,满足了顾客应对有害物质潜在威胁的需求。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之一,LG公司此举对生物多样性多有裨益,并且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报告中并没有将生物多样性上升为企业战略,只是零星地将案例提出,对于LG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而言,不失为遗憾。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农业、食品行业尤为重要,在几家食品企业中,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的企业实践,却并没有明确识别生物多样性的议题,作为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上海富士施乐的报告中将生物多样性列入环境管理战略之中,并系统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生物多样性教育、保护实践、研发以及其他举措,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中,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成为其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建议:
作为一个跨学科、并且仍然处在发展中的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议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操作上的困境,为此,在高级管理层中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或者在战略性决策中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机构的建议,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纳入企业管理战略,降低管理与竞争上的风险,具有一定价值。
此外,应在系统识别、分析生物多样性议题前提下,从企业的发展愿景或核心理念的层面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相应地制定或调整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管理架构、内部规范、责任承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根植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绩效。
3、生物多样性实践多具有行业特色
调查中最大的收获是,众多行业的实践均体现有各自的特色,金融业中推进首个清洁发展机制、制造业中建设“碳平衡”生态经济产业师范基地、能源产业开发生态火电、生态水电、生态矿区,旅游、酒店业中成立独立的NGO组织,农、林、渔业中提出生态产业链,海洋运输业以及港口建设企业中为了港口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的船舶技术创新,公共事业中提出的绿色施工和部分信息技术产业对供应商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以及绿色认证产品的追求,这些都表明,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在不同层面追求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有可为,并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文件下载][多企业绿色金融产业调研报告书.docx]


[文档编号][BPS-15504-ITEMTYPE-10012-15504]
早该帮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从战略决策上,将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战略纳入战略决策当中并作为重点。早该帮银行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通过加深对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重新确立了银行发展的核心理念――“寓义于利”。将银行的社会责任和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社科的结合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05年的时候,支持节能减排和开展绿色金融这两大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就创新式的成为了早该帮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的绿色化。早该帮银行实施信贷管理机制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产业准人标准审核申请贷款的企业和项目,积极贯彻和落实环保政策。对相关项目的安全、环保和能耗进行严格考察;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对待授信企业的环保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尤其是对企业环保信息和环保技术的审6孕糯过程中的环保风险加强控制,贷款前采用风险预警,贷款后则对重点项目加强监控力度,尤其是对于宏观调控行业,日常监测和风险排查更是必不可少。

顺应节能减排创设新融资产品。
对碳金融进行摸索和介入。通过CDM将国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成有价商品出售。
采纳“赤道原则”。早该帮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用这项原则银行,是早该帮银行为完善和贯彻落实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战略的重要决策。在半年度和年度企业报告中,早该帮银行主动披露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隋况,包括有绿色信贷、可持续金融
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

制约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
所谓绿色金融。其本质也各N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但不同与普通的金融活动的是,绿色金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绿色金融,也叫低碳金融、环境金融和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金融介入环境问题是绿色金融产生的契机。绿色金融的产生不仅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也会采取一定的经济惩罚并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约束。形成一个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圈。因此,尽管绿色金融在我才刚起步,却日益重要。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相应政策比系的支持,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政策不仅零散而目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套专业性强、可操性强的CDM审核执行标准;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仍旧空缺;缺乏可行的环境评估标准、信贷纰漏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辅助推行绿色信贷;缺乏政策上的引导,致使绿色产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和融资支持,失去发展先机;监管的空白导致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加剧。交易成本过高。
发展滞后的中介服务体系。多数企业对于碳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改法和交易规则等知之甚少,参与其中的主体也并不明确。除了少数商业银行比较关注碳金融外。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也只停留在言论上。信用评价机构、自然评估机构等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也还未真正设计碳金融。其他涉及碳金融发展的相关。

第三方服务机构也都还尚未建立。
交易工具缺乏创新。我国我国的自愿减徘市场,仍旧仅限于以提高个人或企业形象为目的的VER交易模式。都是为实现自身“碳中和”的小规模的交易。尽管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衍生出很多具有两点的金融产品,诸如绿色信贷、结构化理财产品和碳基金等,但是相较于国际绿色金融产品:CER/EUA期权、CER/EUA期货、CER/EUA互换、碱CER等相比,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这些创新刘于我国绿色金融i发展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CDM市场问题突出。中国存在很多制约CDM市场发展的因素:(1)周期长、风险高是制哟国内CDM发展一大重要原因。到2011年7月,向我国发改委提交CDM申请的共有3154个。然而最终通过审核的只有500个。仅占1585%,(2)国内CDM缺乏市场话语权碳交昂的市场基本都荏国外。而国外标准也桕较于国内要完善和科学,而我匡叹缺乏相关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导致在CDM项目议价匕我国一直处于劣势。(3)专业的方法学专业机构的匮乏。导致CDM市场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框架
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项目的发展,尤其是新绿色项目发展顾全融资才是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拥有了资本才能开展债务融资。绿色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从起始阶段就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可以通过GP、LP的方式。来促进和推动绿色产业基金的建立,甚至将某些绿色产业基金发展成为区域性或者行业性质的基金。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从地方到国家建立起各种绿色基金以促进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改善。
利用财政贴息促进绿色贷款发展。利用财政贝占息来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本质匕是通过财政贴息来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信贷的支持。我国的财政补贴大多数是直接补贴的方式。而财政贴息则是政府通过少量的利息贴补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同时财政贴息还可以将绿色环保项目的甄另工作转移到其他社会主题和商业银行身上。在促进绿色贷款发展的同时还能减轻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压力。
建立健全绿色担保机制。专业性较高的绿色担保机制对于解决高风险绿色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在我国部分地区政府已经在筹划建立专业性的绿色贷款担保机构,还有一些地区考虑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分担绿色项目的风险。帮助绿色项目顺利融资。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从融资上来讲,绿色债券市场为绿色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从融资成本方面而言,绿色债券市场能够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有利于解决银行和企业期限错配的问题。
发展碳金融市场。中国曾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的峰值目标,同时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碳交易市场。这将会成为我国社会向低碳、绿色转型的强大动力,同时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产品也将逐步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件下载][早该帮银行绿色金额产业案例报告.docx]


[文档编号][BPS-15503-ITEMTYPE-10012-15503]
截至2016年10月31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内地在联交所上市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101份,其中有91份报告命名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我们依据“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6”,对这些报告进行评估。
这些企业中有71家企业已5次或5次以上报告,占比70.3%,有11家企业为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金融、保险业报告最多,占比25.7%,其次是建筑业,占比24.8%。在报告的联交所上市企业中,有71家领袖型企业,占比70.3%。在这批联交所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有46份报告在编制时采用了联交所ESG指引。

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报告整体水平接近优秀,高于评估企业平均水平。优秀报告对标国际标准,国际化程度较高。
2016年,5次及以上的报告比重达70.3%,高于中国整体报告的平均水平。我们依据得分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级别,联交所上市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69.7分,整体水平处于追赶阶段,接近优秀阶段。其中32.7%达到卓越水平,26.7%达到优秀水平。这些报告在完整性、可信性、可读性、可比性、创新性、实质性六个维度中得分均高于整体报告的平均水平。其中处于卓越水平的34份报告绝大部分采用了GRI全面披露,部分采用了ISO 26000国际标准,18份采用中英文双语作为报告语言。

发现二:报告各维度均高于中国企业报告的平均水平,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可读性高、色彩和谐且多与主题相对应。
从整体来看,联交所上市公司报告在各个评分维度中均高于整体报告的平均水平,报告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多数报告色彩和谐且与主题相对应,如环保类多以清新的绿色为主,发展类多以清洁的蓝色为主,社会类多以红色、橘色等为主,既方便阅读又美观。但可信性的得分率较低,这与多数报告缺乏CSR专家评审、第三方审验有关。

发现三:报告在理念、结构上有较好创新,并结合行业特点,紧扣责任与发展主题的特色披露,充分展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色。
联交所上市公司的创新性得分是中国企业报告平均得分的1.9倍,一些报告在理念、结构上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将对各利益相关方的披露与企业自身特点联系起来。如东方航空将各议题与旅程结合起来,分为发展之旅、安心之旅、精彩之旅、绿色之旅、追梦之旅、兼爱之旅,既层次清晰又吸引读者,结合行业特点,充分展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色。

发现四:社会范畴内的指标中对雇佣、健康与安全、产品责任等披露较全面,ι缜投资及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披露需加强。
一些企业在参考G4,CASS 等标准外,也参照ESG指引编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例如东方航空、上海复星医药、联想(中国)等企业的报告包括了ESG指引中对于社会范畴内一般披露的要求,并且部分包括建议披露的绩效指标。不同企业的披露重点符合企业特点,一些企业注重产品质量相关信息,如美的在报告的第一部分用“以客户为中心”为主题披露产品质量,青岛啤酒以“112 年只为酿造好啤酒”为主题披露品质保障体系。金融业注重对金融服务的披露,如农业银行以全面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光大银行在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开头以“打造移动金融‘易+’生态圈”为主题披露其为用户能获得更好金融服务体验而做出的努力;招商银行以“服务美好生活”为主题,重点披露金融服务。其他报告不同程度地披露了雇佣、健康与安全、产品责任等相关议题,而对社区投资、供应链管理的披露相对较少,其中蒙牛对供应链管理的披露较全面,其第一部分披露了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体系。报告对推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捐款捐物的披露较中国评估企业平均水平少,对供应商相关信息的披露水平虽比中国评估企业平均高,但是整体仍然偏低,尤其是供应商资质与供应商管理,其指标覆盖率分别为 26.1%、30.4%。

发现五:对环境范畴内的指标覆盖全面,体现行业特色。金融业主要体现环保公益,能源行业注重新能源的开发,ICT行业注重对新能源的应用,建筑行业注重披露企业环保标准。
联交所ESG指引对环境范畴的信息披露要求主要分为排放物、资源利用、环境与天然资源三个层面。报告整体对环境范畴的指标覆盖比较全面,一些报告中列举了各种排放物、资源使用的数据,企业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以及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体系。金融行业主要体现环保公益,如工商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披露环保公益活动、绿色信贷等;能源行业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如神华的社会责任报告封面故事为煤炭清洁能源的开发,华润电力社会责任报告主题为“绿色能源,润泽生活”,其环境部分的主题也用“绿色能源,引领未来”来体现企业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ICT 行业注重对新能源的应用,如联想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对可再生能源 PCC 的使用情况;建筑行业注重环保标准的实施,如远洋地产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其绿色标准及绿色办公理念。

我们的建议
建议一:对标优秀报告提升国际化水平,参照联交所 ESG 指引以达到联交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
参评的企业中有超过半数在编制报告时参照了GRI,ISO 26000,CASS 等社会责任相关指南或国际标准,但是仍有30份报告没有参照国际标准。我们建议在报告编制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编制方法,同时也可参考 ESG 指引以达到联交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

建议二:注重加强负面信息的披露及第三方审验,增强报告可信性,提升报告整体水平。
联交所上市公司应当在编制报告时关注ESG指引的平衡性原则,加入对负面信息的披露,避免未遵守也未解释的情况发生。此外,在编制报告时,建议企业加入CSR专家评审及第三方审验以增强可信性,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水平。

建议三:关注社会范畴内 ESG 特有的绩效指标,加强社区投资及供应链管理活动,加强对供应商资质及供应商覆盖率的披露。
ESG指引社会范畴的一些建议披露指标是G4等国际标准中没有的,企业在编制时可关注这类指标,例如按性别及雇员类别划分的受训雇员百分比、产品回收百分比、知识产权保护案例等,同时建议企业在社会范畴内加强对社区投资层面的管理并加强对这一方面信息的披露,此外在供应链管理层面加强对供应商资质与供应商覆盖率的披露,以进一步提高报告的实质性。

建议四:关注 ESG 中环境范畴内的全部指标,对于不适用或未统计的指标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由于联交所对环境范畴三个层面的 12 个指标的披露标准均为“不遵守就解释”,建议企业在编写报告的环境部分时对照ESG指引检查是否有遗漏,特别是“耗水量”等G4 中没有的指标,对于不适用或未统计的指标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以避免未遵守也未解释。

[文件下载][绿色金融产业报告书.docx]


[文档编号][BPS-15501-ITEMTYPE-10012-15501]
第1页┆共1页  1 每页10项┆共10项
早该帮
扫码看本页 本页浏览数